摘要: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开放前两进院。这座紫禁城里最豪华的花园,更常被称为乾隆花园,是乾隆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花园面积虽小,却独具匠心。观众游历其间,能切身感受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领略18世纪中国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的
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开放前两进院。这座紫禁城里最豪华的花园,更常被称为乾隆花园,是乾隆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花园面积虽小,却独具匠心。观众游历其间,能切身感受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领略18世纪中国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在花园二进院的遂初堂及东西配殿同步展出,揭秘已经进行了25年的花园修缮幕后,并通过20米动态长卷还原花园营建记。
京产太湖石巧遮8米宫墙
从衍祺门进入乾隆花园,迎面是青黄两色搭配的太湖石障景。这些石头多是北京产。一部分是从北海挪来的艮岳石,一部分是房山北太湖石。
假山不仅是景,还有功能——乾隆花园虽处重重殿宇间,但观众走入,却有空灵豁达感,仿佛已脱离红墙金瓦的包围。原因就是布置得当的太湖石。
“太湖石造的山景,遮住了八九米高的宫墙,营造出山林园囿的氛围。”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负责人赵鹏说,“匠人在一进院营造出山润景朗的和谐景致。但当观众透过二进院展厅窗户,看三进院的假山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匠人利用逼仄环境,营造出山的压迫和巍峨感。这是非常高超的造园艺术。”
180余种“皮球花”再现
乾隆花园自南向北分四进院落,共有27座风格各异的建筑。新开放区域的建筑,个性鲜明,包括典出兰亭雅集的禊赏亭,耸立山顶的承露台,寓意深远的遂初堂等。
它们也有共同特点——任性。南技北引,内装改外装等“反常做法”在这座花园是常态。以古华轩为例,典型的北方宫廷建筑,红柱、高台明,但却有罕见的黑漆描金落地罩,添了一份江南书房雅韵。这种大漆工艺,多用在南方、室内。经过科学手段分析,它至少经历过7次修缮,以应对北京的气候。
此轮修缮,工作人员将落地罩送进库房,妥善保存。如今看到的,虽是复制品,但用了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彰显乾隆年间的精美华丽。赵鹏说:“仅是描漆环节涉及的皮球花,就足有180余种。工作人员必须先把每一种画法都练熟了,才能真落笔。”
旧墙定格百年光阴
新展位于二进院,按“倦勤隐趣:乾隆花园的设计与营建”“故苑新生:乾隆花园的保护与修复”两个单元,分别通过动画长卷、营建档案等,生动呈现这座花园从构思到落成的历史脉络;借助实物和影片,揭秘修复花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展厅不大,看点扎堆。遂初堂内,40个人历时2年制作的完整版乾隆花园烫样展出。观众可以俯瞰花园,甚至透过掀开的屋顶,一睹倦勤斋通景画的风姿。赵鹏尤其推荐东厢房的一面老墙。“清宫常用裱糊纸张的做法进行表面装修,类似贴壁纸。在乾隆花园修缮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不同时期裱糊纸张叠压的情况。这面墙就是岁月写的‘日记’。”
档案记载,这曾有过满墙通景画,但只遗存零星碎纸,面积不足画幅1%。通过显微分析,工作人员努力辨出画面是点点树叶,并以此为据,利用光影,在墙壁上重现通景画的制作过程。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