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阳春市八甲镇乐和村那片静谧的山坳间,近两万对白鸽的“咕咕”欢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里,邹基伟——一位曾在深圳奋斗二十年的“70后”农民,用八年光阴将一片荒芜的山沟奇迹般地转变为年产值近五百万元的现代化鸽场。他的故事,不仅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励志传奇,更是新农
2025年05月16日 22:11广东
在阳春市八甲镇乐和村那片静谧的山坳间,近两万对白鸽的“咕咕”欢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里,邹基伟——一位曾在深圳奋斗二十年的“70后”农民,用八年光阴将一片荒芜的山沟奇迹般地转变为年产值近五百万元的现代化鸽场。他的故事,不仅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励志传奇,更是新农人利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为乡村振兴书写的一份精彩答卷。
从“深漂”到“鸽司令”:
一场农业的产业革新
每天早上,鸽舍内便可见邹基伟夫妇带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精准地投放着经过科学配比的饲料。1.6万对种鸽在宽敞明亮的鸽笼中展翅欢歌,享受着美味佳肴。很难想象,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坡,如今却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白鸽养殖基地。
“在深圳打工时,总觉得家乡的山水难以束缚我的脚步。现在才发现,家乡的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邹基伟边喂鸽子边感慨道。
2016年,他怀揣着30万元的积蓄毅然返乡创业,当时村民们对这个“见过世面”乡邻的决定充满了质疑——毕竟,当地传统养鸽户最多不过饲养几百对鸽子。
然而,邹基伟的“野心”源于他在深圳光明农场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借鉴车间分层作业模式,设计出了三层立体鸽笼,笼底倾斜15度,使鸽粪自动滑落。喂料时间也精确到了每一分钟。
“现代农业比拼的不是体力,而是智慧。”他指着鸽舍墙上的《生产周期表》说,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对种鸽的产蛋、孵化、淘汰等关键时间节点。
科技赋能:
18天孵化背后的“时间魔法”
走进鸽场核心区域的恒温孵化室,五台智能孵化器正在上演着生命的“加速赛跑”。屏幕上显示的温度37.8℃、湿度65%、每两小时自动翻蛋一次——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值,将传统28天的自然孵化周期缩短至了18天。
“每缩短一天,种鸽就能提前进入下一轮生产周期。”邹基伟算起了一笔精细账:通过智能系统,种鸽的年均产蛋量从8枚提升至了22枚,乳鸽出栏量更是翻了近三倍。
而在紧邻的“青年鸽婚恋大厅”内,一场现代生物技术与自然法则的完美融合正在精彩上演:2000平方米的飞行棚内,数千羽青年鸽时而空中翱翔追逐,时而驻足“相亲”。工作人员时刻留意捕捉它们的求偶行为,对于求偶不成的“单身鸽”,则安排“包办婚姻”。这种包办的婚姻经过15天的磨合期后,配对成功率稳定在了92%以上。
面对2020年疫情的冲击,鸽场销售陷入困境。邹基伟果断调整策略,将80%的种鸽转入“优生优育”模式,通过延长休产期来提升种群质量。
“别人在恐慌中清栏,我们却在修炼内功。”正是这种逆周期操作,让鸽场在市场复苏的2023年迅速抢占了珠三角及粤西地区的市场先机。
一粒玉米的“三次生命”:
循环经济破解养殖污染
每天午后,鸽粪清运时段到来时,工人们便推着特制的粪车穿梭于鸽舍之间。这些混合着玉米碎屑的鸽粪并未被视为废弃物,而是开启了一段神奇的“增值之旅”——它们被运往千羽鸡场作为天然饲料,经鸡群消化后的粪便又被制成有机肥,最终以每包9元的价格流向周边的种植养殖基地。
“传统养殖场最头疼的污染问题,在我这里却变成了利润增长点。”邹基伟展示的生态账本令人惊叹:鸽粪养鸡每年节省饲料成本近十万元,鸡粪制肥年创收八万元。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使每吨养殖成本下降了35%,更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环保难题。
在鸽场的山旁,邹基伟拍着装满有机肥的编织袋说:“这些鸡粪制成的有机肥,可是种养户的抢手货呢!”
如今,邹基伟又开始了乳鸽深加工的探索之路,生产出的卤水炭烧乳鸽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荒坡到“金山”,邹基伟的实践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当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生态智慧相结合时,便能突破“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如今,“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养殖业的信心与决心。
【来源】南方+
来源:南方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