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在德源街道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里,收割机在试验田间来回穿梭;田埂上,来自各地的学生们正俯身观察,一堂生动的“田埂上的科学课”让丰收的喜悦与知识的种子一同生长。而这份从试验田孕育出的希望,正跨越山川——数百公里外的凉山州德昌县,“稻莓轮作”的田垄上,
金秋时节,在德源街道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里,收割机在试验田间来回穿梭;田埂上,来自各地的学生们正俯身观察,一堂生动的“田埂上的科学课”让丰收的喜悦与知识的种子一同生长。而这份从试验田孕育出的希望,正跨越山川——数百公里外的凉山州德昌县,“稻莓轮作”的田垄上,黑珍珠草莓苗吐露新绿,丰收的希望在泥土中扎根。
试验田开割
近4000个品种育出“种稻致富”底气
9月26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的试验田内一派繁忙,一年一度的水稻秋收拉开帷幕。走进田间,多样化的生长场景格外显眼——25亩试验田里,近4000个水稻组合品种整齐栽种,每个品种种植约50至100株,叶片或泛黄,或青翠,直观展现出丰富的品种特性,成为科研成果孕育的“天然实验室”。
“泰香199和天泰优808等品种表现尤为优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分中心”)科研基地部部长吴源芬拿起饱满的稻穗介绍,这些品种不仅品质达到国家二级米标准,产量更是亮眼,普通种植条件下亩产能超过700公斤,为“种稻致富”筑牢了品种根基。
作为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命名的科学园,这里始终以推广“种稻致富”理念为核心,除了品种培育,更积极探索水稻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
丰收当天,园区还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60余名高素质农民。他们专程参加种稻致富模式现场观摩会,“这里的水稻产量高,种植条件和我们当地很接近,尤其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特别值得带回去推广。”带队负责人张靖满是认可与期待。
田埂间研学
让“禾下乘凉梦”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同一方试验田,在丰收季之外,还承载着另一份特殊的使命——成为青少年触摸农业科学的“露天课堂”。
“一粒种子要多久才能长成水稻?”“我们吃的大米就是这个品种吗?”金秋的田埂上,一群中学生围在研学导师、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文教中心主任许玉身边,抛出一个个充满好奇的问题。
许玉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大家:“闭上眼睛,听听稻田里有什么声音?”风吹稻穗的沙沙声、田间虫鸣的唧唧声,让课本里的“泥土气息”变得可触可闻。
这样的研学课,正是园区“袁隆平青少年学堂”的日常。五年前园区开园时,便同步设立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院士工坊和青少年农业双创中心,配套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打造研学营地与劳动教育基地,希望让“少年识农愿”照进现实。“通过泥地课堂、稻渔共生观察等课程,孩子们能亲身体验‘禾下乘凉梦’的奋斗历程,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意义。”许玉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已开展研学活动60余场,覆盖青少年1.5万人次。当孩子们亲手插下秧苗、托起饱满稻穗时,“粒粒皆辛苦”从诗句变成了切身体会,“粮食安全”也从概念化为了沉甸甸的责任。“沉浸式研学能激发青少年对农业的热爱,培育他们对农业科技的兴趣。”许玉说,这是比丰收更长远的“播种”。
稻莓轮作增收
凉山田垄上的“曲线致富”实践
从郫都试验田孕育的良种与技术,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结出致富果实。这两天,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的农业产业园区内,稻浪与新绿交织——刚收割完水稻的田垄里,一簇簇露地栽种的黑珍珠草莓苗已冒出新绿。由成都分中心主办的 “水稻+”粮经融合高质量发展暨稻莓轮作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袁隆平院士“曲线致富”的理念,也在这场实景课堂里有了最鲜活的实践。
“中国人多地少,通过提高单产腾出土地发展高效作物,这就是‘曲线致富’。”袁隆平院士的设想,如今在德昌落地生根。2023年10月,德昌超高产攻关基地实现单季亩产1251.5公斤的世界纪录,完成袁老遗愿后,成都分中心将科研重点从“追求产量”转向“产值提升”,探索出“水稻+草莓”轮作新模式。
“以前单纯种水稻,每亩收入约1500元;现在稻莓轮作,一亩地年产值能达4万元!”凉山良品公司负责人算起增收账,满是感慨。成都分中心通过“3月至9月种水稻、9月至次年3月轮作冬草莓”的模式,配套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形成“水稻—草莓—绿肥”生态循环体系,既破解了草莓连作障碍,又实现“以稻稳粮、以莓增收、以肥养地”,让“一田双收”成为现实。
从试验田的丰收机鸣,到青少年研学的朗朗提问,再到凉山农民的增收笑脸,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正用科技与情怀,书写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篇章。
记者 邓虹
来源: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