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去河南周口一个村子调研,老乡王大叔拉着我诉苦:“郭老师,咱村种的小米是老品种,熬粥香得很,可去年收了几万斤,只能按1块8一斤卖给粮贩子,隔壁村的小米却能卖3块5,还抢着要!”
前阵子去河南周口一个村子调研,老乡王大叔拉着我诉苦:“郭老师,咱村种的小米是老品种,熬粥香得很,可去年收了几万斤,只能按1块8一斤卖给粮贩子,隔壁村的小米却能卖3块5,还抢着要!”
我跟着去隔壁村看了看,原来人家没只卖“原粮”—— 把小米分装成500克的小包装,印上“村支书代言”的二维码,背面写着“小时候妈妈熬粥的味道”;还开发出小米粉、小米脆,瞄准城里人的早餐和零食需求。这一下,普通小米就成了“有故事、有场景”的特色产品。
这事儿让我特别有感触:乡村振兴,找到主导产业只是“第一步”,就像农民播下了种子;要想让产业结出“增收果”,还得靠创新跟着市场调、跟着需求变。今天就用3 个真实案例,跟大家聊聊乡村产业该怎么创新。
一、为啥有了主导产业,还会“卖不动”?—— 创新是补“短板”的关键
很多村子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有好东西,比如满山的果树、成片的茶园,可要么卖不上价,要么丰收了却“烂在地里”。问题不是出在“种得不好”,而是出在“想得太窄”—— 只盯着“初级产品”,没往产业链下游走、没往消费者需求靠。
陕西洛川的苹果,全国有名吧?前些年也遇到过“瓶颈”:大家都种苹果,市场上供大于求,有时候一斤红富士只能卖2块多,遇上行情差,还得亏本。后来洛川没盯着“卖鲜果”死磕,而是往“深加工” 和“品牌化”上创新。
现在去洛川,能看到不少苹果加工厂:把次果、小果做成苹果脆片、苹果醋,把好果做成“礼盒装”,印上“洛川苹果”地理标志,还搞起了“认养果树”—— 城里人花几百块认养一棵果树,平时由农户打理,秋天能收到新鲜苹果,还能视频看果树生长。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的乡村产业报告里写着:去年洛川苹果深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比单纯卖鲜果增收30%;“认养模式”还带动了200多户农户,户均多赚了1.2万元。你看,同样是种苹果,多走一步创新,结果就大不一样。
二、创新不是“瞎折腾”,得盯着消费者的“心窝子”—— 需求在哪,创新就往哪走
有些老乡觉得“创新就是搞高科技、花大价钱”,其实不是这样。乡村产业的创新,不用多复杂,关键是“懂消费者”—— 知道现在的人爱吃啥、在意啥、喜欢啥,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调。
浙江德清莫干山脚下的仙潭村,原来靠种毛竹过日子,一根毛竹卖给收购商,也就几块钱,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后来我们亮节智库跟村里合作调研,发现现在城里人特别喜欢“原生态、有文化”的东西:喝茶爱用竹制茶具,装修想买竹编装饰,周末还想找个“有乡土味” 的地方放松。
于是村里就往“竹文化 + 农旅”上创新:把毛竹做成竹制文创产品,比如刻着莫干山风景的茶杯、竹编的小灯笼,还请了村里的老竹匠现场教学,让游客体验竹编;同时把老房子改成“竹主题民宿”,院子里种竹子,餐桌上有竹笋宴。
去年湖州市政府的乡村振兴简报里有组数据:仙潭村的竹产业综合产值从2022年的8亿元,涨到了2024年的28亿元;村里的民宿从12家增加到56家,去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带动5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这就是盯着需求创新的力量 —— 不是改变了种毛竹的 “本”,而是延伸了毛竹的“用”。
三、创新要“扎在乡土里”,别跟风“抄作业”—— 结合本地资源,才不会“水土不服”
这两年乡村产业创新的案例多了,有些村子看着别人搞民宿赚钱,就跟着盖民宿;看着别人搞直播带货,就急着开账号,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 民宿没人住,直播没人看,钱花了还没效果。
其实创新最忌讳“脱离本地”,得先想清楚:咱村有啥别人没有的?比如老手艺、老故事、独特的山水,把这些“乡土宝贝”跟产业结合,才能做出差异化。
去年我们亮节智库帮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做规划,村里原来只卖樱桃,一到雨季就烂果,收入不稳定。我们调研发现,村里有位老手艺人会做“樱桃酱”,还用樱桃核做手串;而且村里有座老石桥,传说是古代送樱桃给皇帝的必经路。
于是我们就帮村里创新:一方面教农户做标准化的樱桃酱、樱桃酒,包装上印上老石桥的故事;另一方面搞“樱桃采摘 + 非遗体验”,让游客摘完樱桃,跟着老手艺人学做樱桃酱、磨樱桃核手串。
去年樱桃沟村的樱桃相关收入达到8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还带动了3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你看,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村里的“老宝贝”盘活,让老产业有了新玩法。
『亮村点睛』
这些年跑遍全国几百个村子,我越来越觉得:乡村振兴的“根”在产业,产业的“魂”在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跟风搞“高大上”,也不是盲目抄别人的作业,而是像农民种庄稼一样 —— 既要守住乡土的“本”,知道咱村适合啥、有啥宝贝;又要跟着市场的“变”,明白现在的人需要啥、喜欢啥。
就像河南的小米村、陕西的苹果村、浙江的竹编村,它们的创新没有惊天动地的技术,只是多了一份“懂市场”的心思,多了一份“挖乡土”的耐心。
最后想跟大家聊一句:如果你也是乡村里的人,或者关注乡村的发展,不妨想想:
你们村里的主导产业,有没有试着结合新需求做过小调整?哪怕是给农产品换个包装、加个本地故事,或许就能打开新销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咱们一起为乡村产业的创新出点子!
郭亮・『亮村有道』(实战课)
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0到1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