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颗发表于《自然材料》的“未来芯片”,藏着颠覆行业的硬实力。它厚度仅1.2纳米,约为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却能在0.5伏的超低电压下高效运转——若用生活场景类比,这相当于仅靠一节五号电池,就能让普通高铁跑出磁悬浮列车的速度。
当全球半导体行业还在3纳米工艺的赛道上扎堆竞速,试图在硅基技术的框架内榨干最后一丝潜力时,中国科研团队已悄然开辟出一条全新赛道。
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研制的铋基无硅芯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全球半导体领域激起层层震荡,更让持续数年的技术封锁出现了清晰裂痕。
这颗发表于《自然材料》的“未来芯片”,藏着颠覆行业的硬实力。它厚度仅1.2纳米,约为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却能在0.5伏的超低电压下高效运转——若用生活场景类比,这相当于仅靠一节五号电池,就能让普通高铁跑出磁悬浮列车的速度。
其核心指标更是亮眼:电子迁移率高达280cm²/Vs,是传统硅基芯片的三倍;运算速度提升40%的同时,能耗还能降低10%,直接打破了“高性能必高能耗”的行业魔咒。
更具革命性的是,它跳出了硅基技术延续60年的瓶颈。团队摒弃传统硅材料,改用硒氧化铋构建“全环栅场效应晶体管”,凭借新材料的特性实现“原子级界面贴合”,从根源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芯片的漏电问题;再通过“搭乐高”式的三维集成技术堆叠芯片层,让芯片性能直逼量子计算机的“预备级产品”。
这种从材料到工艺的全链条创新,让《华尔街日报》不得不发出警示:美方的技术封锁,或已正式失效。
这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科技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国正走出一条“基础研究+应用创新”的特色突破之路: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工艺国产化,长江存储量产128层3DNAND闪存,夯实了芯片制造的根基;欧拉系统装机量突破500万套,为金融云等关键领域筑起“安全屏障”;
面对A100芯片禁运,华为联合寒武纪、壁仞科技搭建自主算力集群,3年内将云端训练芯片国产化率提升6倍,破解了AI算力的“卡脖子”难题。这些成果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科技突破,不只是“黑科技”的惊艳亮相,更是“微创新”的持续积累。
如今,铋基芯片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长三角的半导体工厂里,工程师正用这项技术测试28纳米生产线,探索规模化生产的可能;中科院团队则在攻关铋基芯片与光子芯片的“双引擎”组合,试图打造运算能力更强的新型计算系统。
更值得期待的是,铋基材料能在200℃高温下稳定工作——这意味着,未来火星探测器的核心部件、深海钻井平台的控制系统,都可能搭载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而在这条赛道之外,中国还在碳基芯片、量子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七条技术路线上同步推进,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格局。
从曾经的技术追赶者,到如今的全新赛道探索者,中国半导体正在改写全球行业版图。当硅谷还在为延续摩尔定律绞尽脑汁时,东方实验室里的这颗“无硅芯片”,已点亮了半导体行业的新未来。这颗指甲盖大小的晶体,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的见证,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底气,未来还将在更多领域书写“换道超车”的新故事。
要不要我帮你提炼一份无硅芯片关键信息对照表?把技术参数、突破意义、应用前景等内容清晰罗列,方便你快速查阅或向他人讲解。
来源:湖北电视台-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