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房山,65岁的刘文填用几十年时光,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生机——作为房山刘氏风车第四代传承人,他从童年制作“风葫芦”起步,将风车从家门口带到了服贸会、园博会的大舞台,从守艺创新到传承传播,用指尖温度让风车转出了新时代的文化回响。
在中国,风车转动了几千年。它是孩童手中的玩伴,是节日里的吉祥符号,更是流淌在民俗里的文化基因。
在北京房山,65岁的刘文填用几十年时光,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生机——作为房山刘氏风车第四代传承人,他从童年制作“风葫芦”起步,将风车从家门口带到了服贸会、园博会的大舞台,从守艺创新到传承传播,用指尖温度让风车转出了新时代的文化回响。
“老北京传统风车讲究高粱秆,小泥鼓,鲜艳的彩条,彩条粘得均匀、直正,差一点都转不顺畅。”指尖穿梭在风车构件中,刘文填对传统技艺的执着藏在每一道工序里。如今,风车制作技艺已是房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工作室成了传承基地:墙上挂着古朴的传统刘氏风车,创新的鹰鸽燕鹉造型喜气洋洋,2020年制作的百轮风车历经6年展会“考验”,被孩子们抓打仍毫发无损,“再玩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刘文填自豪地说。
对刘文填来说,风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老物件”。从1997年的紫荆花风车、1999年的莲花风车,到2000年的千禧千轮风车、2008年的福娃千轮风车,从休闲风车系列到获国家版权及专利的鸟型风车,从传统礼盒到小巧摆件,每一步创新都是他以风车为载体的“心声表达”。而服贸会、园博会、春节庙会等平台,更成了他传播非遗的窗口——“服贸会是不可多得的大平台!能让五湖四海的人了解房山风车,还能和顶尖人士交流找灵感,对创新太有帮助了。”
退休多年,刘文填心里从没想过“退休”二字。他把非遗课堂搬进学校、社区、敬老院,走进过几百家幼儿园和学校,线上线下学员超百万人,最小的仅2岁多,最大的93岁。在中国儿童中心首届风车节,他公益提供1000份风车材料,教孩子们制作七彩叶片风车;在孤独症儿童公益活动中,他手把手教孩子剪风叶,当风车转动时,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能让大家通过风车找回快乐、了解文化,再累也值!”
“风车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是独特的文化瑰宝。”年逾花甲的刘文填仍有心愿:带更多年轻人入门,教他们守艺更要创新;让房山风车走出中国,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魅力。刘文填指着一个双轮风车说:“红色象征喜庆、绿色代表春天、黄色寓意秋天、白色指代冬天,36道工序制成的小小风车,藏着对日子红红火火、家人团团圆圆的祝福,更藏着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命力。”
鼓韵福来嘎嘎响,轮转亨通家家旺。当风车在服贸会展厅转动、在孩子手中飞舞、在社区课堂成型,这门古老手艺,正迎着新时代的风,转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
记者手记
让传统风车跟上时代,用创新设计贴近生活,用公益课堂连接人心。从房山的小院到世界的舞台,刘文填转动的不只是风车,更是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或许,这就是匠心最好的模样——以一生坚守,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持续“发声”,让更多人看见传统里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北京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