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曾经豪言“先赚一个小目标”的地产巨擘,如今却在债务泥潭里艰难挣扎。
热搜榜上的那个名字,再次把一个家族推到公众面前。
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这位曾经豪言“先赚一个小目标”的地产巨擘,如今却在债务泥潭里艰难挣扎。
而另一边,他的儿子王思聪,还在社交媒体的碎片里,被捕捉到与豪车、网红、海外生活相关的画面。
父子两人,活在同一个时代,却仿佛走在截然不同的轨道上,一个冷,一个热,冰火两重天。
王健林的形象曾经是强硬、果敢的代名词。
他在商界意气风发时,敢说敢做,甚至曾为儿子定下规则:“我允许他失败两次,失败第三次就回来万达老老实实上班。”
当年说这话时,他是首富,底气十足,儿子也在风口浪尖上活得张扬。
可到了今天,这个承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反讽。
现实是,儿子失败了不止三次,而父亲也再无余裕接住他。
时间往前推几年,王思聪曾是“娱乐圈纪检委”,随时发言点评,犀利到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投资也曾站在风口上——电竞、直播、餐饮、体育,几乎都曾被媒体用“新贵”“先锋”来描述。
最风光的时候,熊猫直播被推到行业头部,他的电竞公司拿下世界冠军。
外界看着他背后那句“启动资金5个亿”,觉得是典型的“富二代游戏”,可他本人确实掀起过一些波澜。
只不过,这些波澜来得快,去得更快。
2019年,熊猫直播宣告破产,他的投资随之蒸发了将近20亿元。
此后,无论是乐视体育,还是餐饮项目,几乎都没能扭转败局。
去年推出的“牛校长”,也没有跑出期待的成绩。
如果说王思聪的商业履历是一段段短跑,那么王健林的人生,却是一场消耗巨大的马拉松。
2023年以来,万达不断抛售资产,断臂求生。
从电影股份,到酒店、广场、文旅项目,接连出手。
数字堆叠起来:85座广场、77家酒店、13个文旅资产……换来的数百亿资金,却依然抵不住千亿债务的压力。
万达的股权冻结一波接一波,甚至波及到王健林与王思聪共同持股的公司。
这意味着,连他们父子的联系点,也不再只是血缘,而是债务链条。
反观王思聪,虽然不再频繁在公共场合发声,但偶尔露面的消息,依旧离不开“豪车”“女伴”“海外生活”。
有人说他“懂事了”,因为他不再骂天骂地,也不再扮演“纪检委”。
但这种懂事,或许只是另一种低调。
对比父亲消瘦的身影,他依旧悠哉,直到最近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还挂牌打了七折,才让人意识到:即便是“落魄太子”,现金流紧张也不可避免。
只是,这种紧张,与王健林的焦灼相比,仍然是两个层次。
万达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答案并不复杂。
地产黄金时代过去,万达的“高负债、重资产”模式失去了依托。
更直接的原因,是它为了转战A股,多次签下对赌协议,却连续失败,触发百亿回购义务,资金链就此断裂。
没有上市,就无法继续吸血,签了对赌,就加速崩盘。
这不是一次跌倒,而是连环式的塌陷。
回头看,辉煌的时刻其实离今天并不远。
那时的万达,手笔极大,甚至能在马来西亚截胡央企项目,用两倍价格抢下“大马城”。
那时的王健林,谈起儿子,眼里藏不住骄傲;那时的王思聪,也张狂得无所顾忌。
可几年时间,父子俩的角色对调,一个消声,一个失势,光环迅速褪去。
王思聪过去的锋芒,曾经让人觉得他“敢言”。
他嘲笑过雷军的英语,发布过针对警察的微博,还在公众场合做过无礼的举动。
那时的他,是社交媒体时代的“话题制造机”。
而如今的安静,更像是现实逼迫下的收敛。
一个人是否还敢蹦跶,有时候不仅取决于心境,也取决于靠山是否牢固。
当父亲的城池正在崩塌时,儿子自然不敢再随意挑衅。
2025年的胡润榜单上,王健林家族的财富缩水到200亿,十年间蒸发了八成。
这是冷冰冰的数字,也是商业世界最直接的残酷提醒。
辉煌和低谷之间,只隔着几个周期的变化。
没有谁能永远站在高点,也没有家族能长期不败。
曾经,王健林是全国首富;如今,他被限制高消费。
曾经,王思聪是人人追逐的流量焦点;如今,他也不得不卖掉房产换现金。
这对父子,一个在拼命挽救遗产,一个依旧享受余温。
他们之间的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东京与北京,更是心态上的焦灼与洒脱。
或许多年后,人们谈起他们,不会只记得“首富”与“网红”,而会想起这样一个场景:父亲在会场上消瘦憔悴,儿子却在岛国的公园里晒太阳。
这不是戏剧,而是真实人生。
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可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不是你曾经多有钱,而是你面对失去时的姿态。
环环说:”有些人败走麦城,有些人安静如鹌鹑,区别只在于你愿不愿意承认——风光不过一场大梦。”
最新消息显示:
目前王健林的限高措施已取消。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