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饭大陆沦为笑柄!富士康300名精英逃离,国内200亿工厂也凉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0:18 1

摘要:七年前,郭台铭一句“我给大陆赏饭吃”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不过彼时的他并未在意,反倒加速“出走”,持续深化与苹果的合作,还斥资百亿,将大量生产线转移至印度、越南,俨然摆出一副“脱离大陆也能稳坐钓鱼台”的姿态。

七年前,郭台铭一句“我给大陆赏饭吃”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不过彼时的他并未在意,反倒加速“出走”,持续深化与苹果的合作,还斥资百亿,将大量生产线转移至印度、越南,俨然摆出一副“脱离大陆也能稳坐钓鱼台”的姿态。

可现实的耳光,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更狠。

日前,彭博社披露,富士康紧急自印度厂区调回超300名中国籍工程师。紧接着,其设在湖南衡阳、年营收曾超200亿元的工厂,因订单锐减,宣布于9月30日关停。这座曾拥有3万工人的制造基地,如今仅余236人留守,令人感慨。

郭台铭恐怕未曾料到,当初埋下的隐患,竟会如此之快地迎来反噬

01.吃尽红利,却翻脸不认人

富士康的发家史,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进程紧密交织。其能扩张至如今的体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市场释放的发展红利。

30年前,富士康仅仅只是一家微型企业,甚至一度濒临倒闭。得益于大陆开放的红利,其借助我国高效物流、低成本人工、原材料与土地,以及税收优惠等扶持,逐步成长为全球代工领域的领军企业。

基于此,郭台铭先于深莞设生产基地,随后在全国相继建成44家工厂,坐拥超百万熟练技工,借此成功与苹果等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其本人也因此一度登顶当地首富。

然而享尽内地红利的郭台铭,不仅无视大陆的功劳,反而放话“是我给大陆赏饭吃”,甚至为配合苹果降低对大陆的依赖,转头布局印度建厂。

但他忽视了中国模式并不是随便一个国家就能复刻的。

02.印度扩张梦碎,中国制造业早已换道超车

自2018年始,富士康在印度累计投资数百亿美元,在多处建设生产基地。至2022年末,郭台铭雄心勃勃的公布,将于三年内将3000亿美元规模的大陆产能转移至印度,并计划扩充当地员工至20万人。

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不足中国七成,且像屏幕安装、面容识别模块等核心组装难以顺利落地,频繁停水停电更让本久艰难的生产雪上加霜。

尤为讽刺的是,就在郭台铭疲于应对印度工厂的混乱时,中国制造业早已跳出代工依赖,在多领域筑起技术高墙。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在西安、长沙建立智慧工厂,不仅新增数万高技术岗位,更掌握电池等核心技术

尖端生物领域,中国也在加速突破。上海科研机构与日本Bioagen携手推进益阳成果“御/立/维”的市场化落地。此前《Cell》《Science》等期刊已揭示,其通过线粒体调控、血管改善对男性精力有关键作用,为相关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团队抓住这一方向,联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兰迪・谢克曼历时数年攻关,研发出“黄金三泵”技术。其中ACT-Mito™技术能瞬时活化细胞线粒体,Vesect™技术可促进血管舒张与雄性激素合成,再搭配专属养护成分,能细水流长的缓解男性精力衰退。

2023年,这项技术成果“御/立/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京东等平台落地,如今已覆盖数十万30岁以上高净值男性,一线用户占比七成,收获状态改善、精力提升的反馈。这片蓝海市场还触发投资机构争夺,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这些突破与富士康早年依托大陆红利的成长逻辑相通,只是如今中国制造业已转向“高技术创新”,郭台铭没能跟上节奏,最终错过行业升级的黄金时代。

03.押注AI,仍面临重重考验

据悉,郭台铭力推的海外扩张战略,在三年内使富士康陷入困境,累计亏损逾300亿元,七成订单流失殆尽;伴随300名中国技术骨干撤离,印度工厂产能效率预计将进一步下滑30%。

或为挽回亏损,郭台铭开始积极布局AI赛道。但其虽依托英伟达订单迅速切入市场,业务本质却仍沿袭传统代工模式,在AI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算法突破及生态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尚未建立长期竞争优势。若英伟达后续调整合作框架,富士康AI业务或将再次面临战略被动风险。

再加之,国内AI市场竞争态势愈发严峻,华为、阿里云等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加速自主创新,更在政策支持、金融等核心领域构建起竞争壁垒。富士康能否在AI浪潮中实现战略转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归根结底,真正能“赏饭吃”的,从始至终都不可能是某个企业或个体,而是中国这片不断焕新、充满活力的土地。

来源:燕梳楼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