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他的故事登上央视《焦点访谈》,镜头里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不仅记录着这位新农人的奋斗足迹,更映照出烟台全市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金秋时节,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田畴里,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枝头,理事长杨瑞山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不久前,他的故事登上央视《焦点访谈》,镜头里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不仅记录着这位新农人的奋斗足迹,更映照出烟台全市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那些贷款资金可太及时了!春耕备播赶上啦!”回想起今年春天的经历,杨瑞山仍难掩激动。
2009年,他牵头成立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省农科院技术支持下探索“党支部+专家+合作社”模式,带领乡亲们流转土地、改良品种,2021年更是创下全国夏玉米高产品种亩产第一名的佳绩。
然而,农业生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背后,是“靠天吃饭”的风险和“用钱换季”的压力。
今年初春,合作社因土地流转、农资采购陷入资金困境。“化肥农药、农机燃油,哪一样都不能等。误了农时,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杨瑞山急得在田埂上打转时,招远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门来。无需繁琐手续,银行根据合作社经营数据和信用状况,量身定制“农资贷”方案,300万元信贷资金3天内到账,让2000亩耕地及时披上“春装”。
“农商银行的同志说,‘你们只管安心种地,钱的事我们来想办法。’”杨瑞山感慨,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他坚定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信心。
如今,合作社辐射带动5个行政村、3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老杨的故事,是烟台全市农商银行深耕“三农”沃土的缩影。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全市农商银行系统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创新推出“农资贷”“农机贷”“大棚贷”“家庭农场贷”等10余种特色产品,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蓬莱区,葡萄种植大户邢艳通过“大棚贷”升级智能温控设备,酿酒葡萄亩产大大提升;在莱阳市,家庭农场主闫鹏飞用“农机贷”购置无人播种机,耕作效率提高3倍;在海阳市,渔民们凭借“渔船贷”更新远洋捕捞设备,出海作业周期进一步延长延长……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累计发放全市农商银行涉农及小微贷款余额1117.43亿元,为超10万户“三农”客户注入发展动能。
针对农资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主体等“产业链关键环”,银行实施“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政策,烟台全市农商银行通过展期续贷、利率下调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市场波动等难关。
栖霞市一家农资生产企业负责人算了笔账:“今年银行给我们的贷款年利率下降0.5个百分点,还延长了还款期限,光利息就省了4万元,足够再进一批优质种子。”
“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烟台全市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党建+金融+产业”新模式。通过与村党支部共建“金融服务站”,选派1200余名“金融副村长”驻村服务,把柜台搬到田间地头、把政策送到农家院落。
秋分时节,杨瑞山的合作社里,玉米脱粒机轰鸣作响,金灿灿的玉米粒堆成小山。“今年玉米亩产预计达到1200多斤,又是一个丰收年!”杨瑞山说。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