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伙常说,西藏的同胞对毛主席,那是真龙活佛也换不来的敬重。这句话吧,你搁内地说,说不定被人打个哈哈;可你要真敢在拉萨茶馆儿嘴快两句,不夸张,当场能有人捶你桌子:不许胡说八道!
金山上的太阳,从哪里来的?
大伙常说,西藏的同胞对毛主席,那是真龙活佛也换不来的敬重。这句话吧,你搁内地说,说不定被人打个哈哈;可你要真敢在拉萨茶馆儿嘴快两句,不夸张,当场能有人捶你桌子:不许胡说八道!
奇怪不奇怪?老百姓热爱的对象,往往不是皇帝贵胄,却是千里之外北京来的毛主席。可你若真细细往里头琢磨,其实不过是因为,毛主席给了西藏人他们这辈子做梦都没见过的东西。
你要是问五十年前藏族老人,“为什么?”他只会微微一笑,抬头看看桌上的糌粑和炕边堆着的马铃薯,说一句——“过去那天,早晦气了。”
让我们先倒着说回头——在“太阳”还未照进高原的时候,西藏是什么个样子呢?别嫌我唠叨,这段事儿,真怪不得谁愿意多讲。那日子,苦得连狗都不羡慕人。
旧时的西藏,头顶是喇嘛庙冷冰冰的大殿,地上却蹲着一群扎着辫子的农奴,低着头,背脊打弯。整个地方都归寺院、贵族、官家三种人操持,算算数,不超过100家富户,却能拿走全区好几百万人大半辈子的汗珠子。有时候有人问:“那农奴都是多少人?”说个比例,十个人里有九个多,都是给人种地、喂牛、还得陪笑脸的底层人。
家里娃刚呱呱坠地,命运就写在账本上,哪家主子,种啥粮田,全凭祖祖辈辈安排好。好听点的叫“代代为奴”,难听点——那些人甚至轮不着自己死人还怎么埋,全凭领主一句话。有时候一家三口,天还没亮,全村人就得在院子里听头儿训话。训完了,分发一天要挑多少担水,割多少草,输多少税,样样算得清清楚楚。可到日落,还是穷得叮当响,屋里漏风,锅底朝天。
老一辈提起那些苦,就像喝咸茶一样咂摸嘴。欠债,一辈子都还不完,跑得掉吗?你私自出村,就有差人绑回来,当众打一顿,说你忘恩负义。打断了腿结巴着过小半生,照样给原主唱喏。间或听说哪家娘子被贵族看上了,直接抢走,连生带死全听天由命。
西藏的这些“头面人物”,也不是只会收敛孝敬。有时候为了点子小事,哪家领主家的小少爷敢随便杀个人,回头家里给庙上添香火,事也就那样过去了。你说谁敢反抗?别说反抗,就是敢嘀咕两句,也许后半辈子就躲牢房,或是压根无声无息地被丢进峡谷,皈依轮回了。
也不是没人想动一动这口大锅。旧藏里的那位吐蕃大王,据说年轻气盛的时候,还真的想给农奴松松绑,结果刚有点动静,亲妈就给端了碗毒奶茶。再后头,什么清末、民国的驻藏大臣过来,也张罗改革,看着蛮像回事,左修右改,也改不动几根毫毛。到了十三世达赖头上,也就是嘴上说说“减轻贫困”,手下的那些大户一声冷笑:“回你寺里念经吧,别瞎操心老百姓。”
你要觉得这糟心事儿只听着难受,不过分。人嘛,坐牢都得有点想头,可西藏的农奴是前世、今生、来世三世都欠着帐。偏就有这么个“太阳”照进高原,先是东边山口的消息过来,说新中国成立了,后来解放军给内地通了路,有人走了走,说北京的毛主席要让穷人不再挨饿。
你可能想象不到,当年新消息传进雪域高原的时候,那些僧人和旧领主其实紧张得很,他们在各自的庄园里反复开会,盘算盘算盘算。这时候十世班禅可没闲着,他跟中央早有来往,明里暗里劝说同胞,外面新秩序,是来讲道理,不是专门砸寺院、毁香火的食肉恶鬼。
而平常人关心的是啥?能吃口饱饭,能有一寸地,家里的牛羊数得过来,别随便挨皮鞭。这也许就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梦想吧。1959年终于起了波澜,那年藏地掀起动荡,旧制度彻底招架不住,解放军进了城。有人回忆说,最开心那天,是第一批红旗飘进村口,领主家的吆活声突然没了。
再后来,这天大的变化蜂拥而至。农奴们带着地契、连压根想甩也没资格甩过的“欠条”,丢进村头火堆里,笑得跟条哈达一样纤长。粮食和牛羊归了自家,娃们不是单单跟着妈去放羊,竟然有机会进学校了。
其实这些改变,大多数是谁都没想到的。仁增旺杰那会儿家乡,按村里最老的账做法,几十年光景跑出去五十来口人,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给打死的。可土地分下去那一刻,谁家门前开始种麦子,夜里点灯愣是能听到小娃打呼噜——饿肚子的梦终于断了。
桑旦老奶奶,一辈子最舍不得掖起来的,是解放军带给她的搪瓷缸。人老了,总喜欢摸着这点旧物件,有时候会把小孩招呼过来摸两下,说“那时候,你外婆也没想过有这一天。”
山上种出麦子,公路修到村口,工匠们钻山造桥,日头还没落,汽车的烟也能顺着风飘进村寨。村里喇叭响起来,远在北京的广播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首选。有的老乡还去参观新建的水电站,回来两眼瞪得比雪山顶还亮,说,真有这样的日子,我们还怕啥?
有些话,还是让时间自己来作证。等到新的制度稳下来,孩子们读书了,妇人们不再用“嫁卖”来换一床布,家家都能参与修路种地。那时候城里兴起“农业学大寨”,连拉萨的大喇嘛都说,这回没封锁,不少紧拽小算盘的也愿意听听新方案。
你如果真去藏地,看家家户户墙上贴的画像,八成是毛主席一笑。小伙子见面要是胸口别个像章,都觉得挺有面子。扎桑爷爷炒青稞的时候,说得最顺口一句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换作旁人听,未必能懂这厚味道。
而今再看西藏,公路如织,寺院佛声依旧,市井烟火却多了善意和平等。人们奔波在布达拉宫脚下,看远处太阳翻过雪山,心里那些旧日阴影,仿佛慢慢被照亮了。
我有时候也在想。一个民族何以在逆境中把一位外乡人视作太阳?或许是因为,他真的曾给他们带来过光。这不是简单的历史段落,也不是一首哪里传来的歌曲。那种打心眼里的感激,其实不用教,也不用求,岁月会自己留下。
西藏翻过了自己的雪山,未来会怎样?没人能一口断定。但只要太阳每天升起,时间自有它打磨的答案。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