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把结局摆在这年面前,收成不好,花生提早拔,能救多少算多少。鲁西南这片地今年怪,春夏少雨,地面裂口,到立秋忽然一连几场大雨,前期没长起来的花生被泡得发软,拖一天就可能发芽。不拔,就烂在地里。
雨还在下,院子里的花生堆着一地,父亲的手停不下来,他嘴里一直念叨一句话。
“不能再下雨了。”
先把结局摆在这年面前,收成不好,花生提早拔,能救多少算多少。鲁西南这片地今年怪,春夏少雨,地面裂口,到立秋忽然一连几场大雨,前期没长起来的花生被泡得发软,拖一天就可能发芽。不拔,就烂在地里。
我们那边叫花生“果子”,还有人叫“长果”。叫法亲切,但今年这份亲切一点也不轻松。
“只要有三天不下雨就行。”
他不是不会查,家里那部智能手机他会用,能看天气。我知道他高中毕业,每天还要看好几个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雷打不动。但他还是愿意给我打个电话,再听一遍。也许不是为了天气,就是想听听我说的话。
我看了十五天的天气,跟他说,预报也不一定准,眼下这场雨可能还得下一天,后面有三四天应该没雨。他嗯了一声,像是对我说,像是自言自语,又开始安排秋收的节奏。他今年脾气小了,急也没什么用,年纪到了,心气慢下来。他以前干活急,我小时候因为慢被他训,那个劲儿像钉在骨头里。可现在,雨在窗外敲,谁也争不赢老天。
父亲这一路走过生产队,干活爱争个第一,他以前还是生产队长。争第一的劲头,年轻时像火。现在他慢下来了,但那个习惯还在,做事先往前冲。我不懂这个第一到底图啥,不会多几斤粮,也不会少一场雨。我只是劝他慢一点,别抢那个先进。
“争第一不值钱。”
这句话放在如今的地里,可能刺耳,但是真的。农事靠天,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掌控一片云。春夏旱得厉害,花生前期没长起来,到了立秋忽然几场暴雨把地里泡了,花生挂着水,壳里闷着,说发芽就发芽。你能抢的,只是手上的那一堆。剩下的,交给天。
我挂了电话发了几分钟呆。我被这片土地养大,家里那几亩地撑了我二十多年,我吃的都是它长出来的粮食。我走出去是为了生活,但每一次风吹雨落,都能把我拽回去想一想。
“土地是我的另一对父母。”
这句话我不想改。它把我的来处说清楚。很多人把地看轻了,会觉得几亩地能怎么样。但它真的把孩子拉大,按天按季按雨按旱,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也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在看了好几个天气预报后,还想让我再查一次。不是更准确,是更安心。有时候我们要的不是数据,是一通话,是真人说一句再试试。这一点没什么高深,说白了就是想听到一个人站在你这边。
这年的节气也像故意作对。前期少雨,地里旱,花生秧长不起来,等到立秋,连着几场大雨,把前期没成的都泡落了。花生本该中秋后拔,今年不得不早。过去我们都是盼着在中秋一起干,家里人齐,地里拉回家,院子里铺开,满院子的果香。今年把日子提前,喜气没攒够,先和雨拼命。
我问他今年是不是早了点。他说早,不早不行,再不拔就要发芽。他的语气不是抱怨,是认命。种地的人习惯了同天对话,输了也不吵,赢了也不喊,只想把手里这点收好。
我说四天后我回家。他不拦,说来就来,不来也行,别在外面折腾。他知道我工作在外,清楚我回去只是帮忙,他才是真正在地里对着云的人。
我也看到了一个老去的变化。他火气小了,能把安排说清楚,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等。他的手法没有变,先揪家里的果子,地里的等晴天。他的心也没变,只要三天晴,就够了。他不求更多。
我知道,有些事该说给更多人听。比如我们那边把花生叫果子,比如今年的旱和雨把节气扯乱,比如老人依旧盯着天气台但还是要孩子再查一遍,比如我会在中秋国庆回家去地里。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让人看见,生活是这样被一点点抠出来的。
写下这些的时候,是2025年9月27日早上七点,我写一篇随笔,有感而发。我用笔名珞珈山的猫。这些字不是故事,是家里正在发生的事。
我想把一句话送给那些还在冲的老人和还在外面的孩子。不是教人做事,是把心话放这儿。争第一不值钱,能把家里这堆收干净,能让人不累,就是好年。
#上头条聊热点#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