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穴头到巨头,演唱会主办的护城河有多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21:45 1

摘要: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中国演唱会主办这江湖里,到底谁在说了算,想进来分杯羹又得迈过哪些坎。

周杰伦三亚演唱会刚结束,当地就公布数据说这一场带动了11个亿的消费。

看着挺风光吧?但你知道吗,办演唱会的主办方可不是真能“躺着赚钱”。

去年有个网红自己凑钱办演唱会,最后不光被骂造型抄袭,还因为疑似假唱赔了不少钱。

这行看着是块肥肉,其实水深得很。

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中国演唱会主办这江湖里,到底谁在说了算,想进来分杯羹又得迈过哪些坎。

说实话,早几十年办演唱会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

80年代那会儿,国内还没什么正规演出公司,想让港台歌手来内地唱歌,得靠“穴头”牵线。

这些人一边找当地歌舞团借乐队舞美,一边联系想赚外快的明星,凑出“地方班底+流动明星”的组合。

就靠这信息差,他们能赚走40%到50%的利润,搁当时算是顶流生意了。

后来到1997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台,要求主办方必须持证经营,这行才算慢慢正规起来。

以前靠人情拉关系的“穴头”,要么转成合法经纪人,要么就被淘汰了。

那时候地方上的公司特别吃香,比如重庆有家叫天籁文化的,因为跟当地文化部门熟,能拿到好场地,还办过宋祖英、潘长江的演唱会,算是当时的“地方诸侯”。

本来想这行可能就这么“地方割据”下去了,后来发现还是想简单了。

2010年之后,大资本开始进来,玩法全变了。

像现在的华人演艺CMCLive,不光办演唱会,还自己运营场馆、做票务,甚至培养专业人才,把整个产业链都攥在手里。

他们还联合了21家地方演出公司,现在控制着39家企业,全国一半以上的演唱会都是他们办的。

还有大麦网,靠用户“想看”的数据,能帮主办方判断哪个城市好卖票,以前靠感觉的“瞎折腾”,现在全靠数据说话了。

现在这演唱会市场,不是谁有钱谁就能玩的,里头分好几拨势力。

除了华人演艺这种“巨头”,还有腾讯音乐这样的平台公司,他们能联合国际团队办权志龙的澳门场,还搞线上直播,一下能触达上亿用户。

另外还有些公司专做一个艺人,比如跟华晨宇合作十年的亚美娱乐,把“火星演唱会”做成了专属IP,粉丝复购率特别高,比做“杂家”还赚钱。

地方上的公司也有自己的活路,比如武汉有家影策传媒,因为熟悉当地审批流程,办苏有朋演唱会时,成本比外地公司低不少。

广州今年要办张学友的“60+”演唱会,也是交给当地的禾光飞扬传媒,据说还能拿到补贴。

很显然,这些“地方玩家”靠本土化优势,在巨头手里也能抢口饭吃。

但想真正站稳脚跟,没那么简单。

首先审批就够头疼的,一场演唱会要过文化、消防等7个部门,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哪一步卡壳都办不了。

更重要的是“信任”这东西,头部艺人选主办方,看的不是钱,是多年的合作基础。

就像五月天、张学友,跟合作的主办方都搭档了十几年,你一个新公司想插进去,根本没人理你。

去年那个网红何秋亊,就是没搞懂这行的规矩,盲目下场,最后假唱翻车,不光赔钱,还把名声搞臭了,这就是典型的“没摸透壁垒就往里冲”。

现在这行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

你得懂怎么跟艺人磨合,怎么用数据选城市,怎么应对突发状况,比如艺人感冒了怎么调整流程,粉丝情绪不好怎么安抚。

华人演艺能做这么大,就是因为这些“硬功夫”都到位了。

那些只想靠砸钱赚快钱的,基本都成了“炮灰”。

毫无疑问,中国演唱会主办这江湖,早就不是“草莽时代”了。

从“穴头”到巨头,从靠人情到靠专业,这行的门槛越来越高。

未来想在这行活下去,光有钱没用,得把审批、数据、艺人关系、风险控制这些“软技能”都练到位。

毕竟观众看的是好演出,主办方拼的是真本事,只有把这些都做好,才能在这江湖里笑到最后。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