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不得运气好坏,也说不得谁能躲开几个弯。像杨永泰这样的人,够聪明,够能折腾,可他这一趟去湖北,心里说白了就是头顶锅盖进火场。他明明知道,自己是被当炮灰扔出去的,却偏偏找不着退路。那些看不见的仇怨和刀锋,跟着他一路从南京到武昌,谁都知道,这趟路上,或许哪站就是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人,说不得运气好坏,也说不得谁能躲开几个弯。像杨永泰这样的人,够聪明,够能折腾,可他这一趟去湖北,心里说白了就是头顶锅盖进火场。他明明知道,自己是被当炮灰扔出去的,却偏偏找不着退路。那些看不见的仇怨和刀锋,跟着他一路从南京到武昌,谁都知道,这趟路上,或许哪站就是终点。
1936年晚秋,南京的天还没完全冷下来,杨永泰决定动身去武昌。表面上风风光光,一省主席,威风一方。可他在车厢里坐着,却是满面愁云,像是身后随时有人在举枪。嘴里不提,心里早就认定,这职位就是个陷阱,说好听了是外放,说难听些,就是“流放”——既没朋友,也没有退路。他常叹自己多嘴多舌,说不定就这么送了命。
还没走到湖北,地头蛇们已经搅得风生水起。学生们游行示威,喊着口号——要“打倒杨永泰”。那些新闻稿子飞进他车窗,像是刀子砍来。杨永泰早就明白,这一回自己就是案板上的鱼,别人拿捏着刀,他只有等着挨宰,不知道哪一刀是真要命。
其实,蒋介石用杨永泰,心里也打着小算盘。这个被称作“毒诸葛”的谋士,能谋事、敢下手,却树敌无数。对蒋介石来说,杨永泰是既要又怕,有用却不好掌控。放出去,说是平衡派系,但其实是逼他离身边远点,这叫明升暗贬。可就在蒋介石还犹犹豫豫时,湖北那些人已经坐不住了,干脆来一招见不得人的,他们根本不打算让杨永泰活着见到武昌。
一路上心惊肉跳,终于到了汉口。10月25号,日本领事馆的人请他吃饭,杨永泰勉勉强强去了,席间还装得若无其事。可酒未醒,他心里的雨早就下起来。晚上宴散,一行人跟着上了渡轮,往武昌驶去。谁也没料到,半道上杀机突起,几声枪响像给秋风斩个尾巴,他趔趄倒地,鲜血浸透了衣服。妻妾的尖叫和自己的“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成了他人生最后的对白。
蒋介石闻讯,火冒三丈,紧急命令调查,必得揪出幕后凶手。他公开表示要厚葬杨永泰,可惜这承诺像是掩人耳目的安慰。蒋其实并不想失去杨永泰,因为这个人太能办事,外放只是为了压压别人的气,却没料到旧仇新恨叠加,这条命就这么丢在半路。
杨永泰到底干过什么,把蒋介石拉成亲信,又让一堆自家人恨得咬牙?他的一生,比很多民国“大人物”还要跌宕。
广东高州人,十七岁就秀才上身,二十一岁进高学堂学西学,还钻研法律。但他没去做律师,听得一肚子法理,倒是成了《广东报》的主笔。写东西有条有理,下笔千言,报馆的朋友说他“嘴碎文硬”,歌词曲子都能算几句。
谁人没点名利心?清末动荡,孙中山喊革命,杨永泰跟着呐喊,还混进了谘议局做议员。民国成立那会儿,又一头扎进会议,写信办事,护国运动中也算得上活跃分子。甚至孙中山看上了他的才干,让他管财政——要是这回抓牢了,运气也许就不一样了。
可杨永泰偏偏瞎使劲,听说孙中山不过是个“空头大王”,转身投靠了西南那帮军阀。老孙几次让他来当厅长,他都打马虎眼。国民党元老们被他晃得头晕,说这人不靠谱。从此,孙中山越做越大,杨永泰反倒在背后跑龙套,跟着曹锟混官场,谁知曹锟贿选丑闻一出,政府被一锅端。主子坐牢,他也成了过街老鼠。
几年窝在上海,杨永泰每天唉声叹气,读报喝茶,发牢骚,凡遇故人也不多话。外面世界风云变幻,他却像被掏空了一样。直到北伐战火烧起,他又觉得机会来了。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是目标,他写了篇长信自荐,巴望混个大位。李、白读了倒也服气,却不惜用他,说白了还是看不上这个“墙头草”。四处投靠,谁都不稀罕,那年头,有小吕布的臭名,谁敢带着他上阵?
李宗仁不要他,蒋介石却不挑。杨永泰很懂门路,兜兜转转当上王伯群的顾问,还拉拢老同事熊式辉,借机靠近蒋介石。其实,蒋一开始并不满意,只是身边没人,才容得杨永泰进圈。真正识货的人,是黄郛。黄郛说杨永泰“能我所不能”,还跑去极力推荐给蒋。
这回总算捞着机会。杨永泰进了蒋介石身边,没多久就立了头功。桂系的李、白杀气腾腾,杨永泰却游走说客,撺掇桂系叛将俞作柏反水,条件开得够狠——事成后,“广西主席”当稳了。蒋这边也不含糊,把李济深暗中软禁,分化西南势力。桂系一败再败,李白二人流亡香港,轰动一时。
紧跟着,冯玉祥又闹事,杨永泰出主意:别打,先买——动用经济瓦解。韩复渠、石友三这些将领被收买,冯玉祥还没反应过来,大部人马散了,战场瞬息万变,一局成败就是那么简单。
这样机灵狠辣,蒋介石自然喜欢;可权谋太盛,老狐狸也会怕。剿共的时候,杨永泰递给蒋一封厚厚的信,说“安内攘外”,把剿共分成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个思路,讲的是真要控制人心,比刀枪还有效。边区贫穷,他就建议先扶老救弱再修公路。红军想笼络百姓,杨永泰却用政策“抢人”,一时间苏区如坐针毡。
蒋介石一高兴,又加给他重任。杨永泰手腕再狠,他也明白,自己路越走越窄。打得红军蜷缩长征,四川又被蒋收入囊中,想想这权势,真是风头一时。但兴盛过了,身边盯梢的人也多了。尤其是党里陈立夫、陈果夫兄弟,这两位早就垂涎党务,见杨永泰抢了地盘,自然积仇。
又遇上飞机失火案,蒋介石伤心欲绝,让杨永泰查底细。杨办事干净利落,牵出了南昌行营贪污旧事。陈氏兄弟的面子都贴在桌子上,恨不得立马拔刀。其实更关键是杨永泰动了他们的势力根基,蒋家天下陈家党,这话民国时代处处流传。杨永泰偏偏在四省剿共时,将三权集中缴匪总部,让CC系边缘化,陈立夫想提人事,杨永泰一句“CC王国”把名单打回,仇怨种得更深。
1935年,汪精卫遇刺,中枢动荡,杨永泰本想趁机往上爬。陈氏兄弟不干,公开抵制。杨永泰见势不妙,求辞出国考察,蒋介石舍不得,极力挽留。可局势变得快,陈氏兄弟叫嚷着要外放,蒋介石权衡下,还是把杨永泰送去湖北。这一走,杨永泰心里门儿清,就是羊入虎口。哭诉也没用,蒋介石只能安慰,是用人之际,谁都得让步。
一路上他步步惊心,恐怕不止是怕暗杀,也许还有种人到中年的无力感。得势八年,仇敌积下无数,如同烛心焚烧,谁都知道,他离开蒋介石偏护后,就是风烛残年的结局。
最后,杨永泰命丧汉关。传言说他临死那一句话,凄凉中自有冷静:早知今日。死后,南京那群仇家终于松了气,家里人抱头痛哭,只有蒋介石在电文上添一句“厚葬”。外头乱啊,新仇旧怨,谁知道那会儿蒋介石是不是搁下茶杯,心里也在默默叹息:谋士好找,毒诸葛难留。
人生几回风雨,八千里路,终归落在一片血泊。我们常说成王败寇,鱼肉刀俎,可杨永泰的故事,多少掺杂了人心冷暖、斗争无常。他死了,不见得是结局,谁够聪明,谁就能独善其身吗?还是说,命运早已在门外按下了扳机——等到天黑时,故事就要落幕。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