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平房镇玉米串起产业链 鲜花铺就共富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9:57 1

摘要:秋意渐浓,在哈尔滨平房镇的田野里,鲜食玉米的甜香与花卉基地的芬芳交织,林下鸡鸣与农家炊烟相映成趣。凭借城郊农业的底色与哈尔滨旅游火热的东风,这片黑土地上正悄然出现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大棚内花卉长势良好。

秋意渐浓,在哈尔滨平房镇的田野里,鲜食玉米的甜香与花卉基地的芬芳交织,林下鸡鸣与农家炊烟相映成趣。凭借城郊农业的底色与哈尔滨旅游火热的东风,这片黑土地上正悄然出现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美丽经济”绽放

一年种两茬,花农赶单忙

平房镇黎明村的花卉基地曾占全市景观花供应量的“半壁江山”,市政府广场、太阳岛风景区、机场路等城市窗口的景观花卉多源于此。种植大户李盼莹指着田间标识牌说:“这些全是订单种植,不愁卖。”

“哈尔滨旅游火热‘出圈’后,高端景观花需求激增20%。”平房镇黎明村支部委员赵庆龙说,为满足景区、景观街路花卉订单需求,去年村里28户花农纷纷种植两茬花。目前全村260亩花卉年产值达700多万元,带动近300人就业,景观花供应占据全市花卉用量的四分之三。

平房镇邀请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家指导农户掌握“精准控温”等技术,提升花卉品质;区城管局则搭建销售平台,帮助花农对接城市绿化工程等采购方,让“地里花”直接变成“兜里钱”。“以前种玉米一年一季,现在花卉一年能种两茬。”正在田间忙碌的村民陈大姐说,“农闲时还能去基地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农旅融合“活化”乡村

民宿小院铺展共富路

乡村振兴的画卷里,不仅有产业的“硬支撑”,更有生活的“软提升”。曙光村山咀屯的“大炕小院”民宿里,业主荣思宇正将热腾腾的玉米粥端上桌。今年元旦开业后,春节期间爆满,仅冬季便接待600多名游客,收入8万多元。5间保留火炕、火墙的客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东北乡愁的同时,渐成城里市民周末短途游目的地。

更让人惊喜的是,民宿旁的18亩养殖场正孕育新生机:600多只五黑鸡、芦花鸡在林下自由觅食,30盒黄粉虫在木架上蠕动,未来还将迎来生态黑猪试养。荣思宇计划将鸡蛋、鸡肉打造成“山咀屯土货”,通过民宿前台和线上商城销往全国。

“已经有杭州和上海的客人计划2026年春节再来民宿过年。”荣思宇信心满满,计划带动更多村民盘活闲置房产打造民宿集群,形成“住民宿、品土产、带乡味”的农旅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拓展生态乡村游,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玉米“长”出产业链

精深加工撬动大市场

在曙光村的玉米种植基地,哈尔滨兴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理事长何永宜指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说:“我们的绿牧山玉米黏糯香甜,煮出来满屋飘香,在电商平台上特别抢手。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带货,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网红产品的复购率高达39%。”

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将玉米塑封、装箱;一辆辆货车整装待发,即将把这份来自黑土地的“甜糯”送往千家万户。公司自2020年创立至今,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从2000亩扩展至近8000亩,年销量约5000吨,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何永宜说,这不仅仅是一穗玉米,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采摘旺季,企业临时用工达300人,平时固定员工三四十人,均为附近村民,他们的收入比过去自己种地翻了3倍。

为将产业链做强做大,公司还与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联合研发了带馅玉米浆包。作为国内市场上的独家产品,已于2025年1月上市,日产量4万个。今年,公司又引进了两个玉米新品种,计划2026年元旦后推向市场。与此同时,乘上冰城旅游热潮,企业正加紧建设鲜食玉米展厅和体验馆,计划在今冬开放,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旅游热撬动新动能

三级联动织密“振兴网”

平房镇的蝶变,离不开村、镇、区三级协同发力:村级作为“操盘手”整合资源,镇级充当“服务员”搭建平台,区级成为“助推器”拓展市场。平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收官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未来将继续以特色农业为根、订单农业为脉、智慧农业为翼,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在哈尔滨旅游热的持续赋能下,平房镇正以花卉经济、民宿体验、鲜食玉米产业链为支点,撬动乡村发展新动能,让村民的日子如熟透的玉米越嚼越甜。

高琳哈尔滨日报记者梁可心

来源:小福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