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男神陈岱孙:风华绝代,却终身未娶!97岁临终一语令人动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2:34 1

摘要:身高185,风华绝代,哈佛博士,29岁当院长,这样的男人,放在今天也是顶级"男神"。

文|避寒

编辑|避寒

身高185,风华绝代,哈佛博士,29岁当院长,这样的男人,放在今天也是顶级"男神"。

可陈岱孙偏偏终身未娶,97年孤独离世。

1900年,福州螺洲镇。

陈家又添了个男丁,祖父陈宝璐看着这个婴儿,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不是普通人家,陈宝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他的哥哥陈宝琛更厉害,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一门六子中举,"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这种荣耀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传奇。

小陈岱孙六岁进私塾,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他已经开始背《四书五经》,祖父管教极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读书。九年半的私塾生涯,三位老师轮番教导,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1915年,十五岁的陈岱孙考进福州鹤龄英华中学,两年半时间,修完四年课程,这种学习速度,连老师都惊叹。

1918年,清华学堂招生,全国数万考生,录取不过百人,陈岱孙榜上有名。

进了清华,他才发现自己的厉害。同窗好友里,有后来的物理学家周培源,有哲学家金岳霖。这群人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儿女情长,而是救国大业。

五四运动爆发,陈岱孙站在游行队伍里,那一刻,这个二十岁的青年心中燃起了火焰,实业救国,教育兴邦。

1920年,庚子赔款留学生选拔,陈岱孙再次脱颖而出。临行前,他对母亲说:"儿子要去美国学本事,将来回来建设中国。"

威斯康星大学,1920年秋。

陈岱孙拿着行李箱,独自走进宿舍,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但他没有时间感伤,课业繁重得要命。

两年后,学士学位到手,还拿到了金钥匙奖,全美大学生最高荣誉,同学们都傻了,这个中国人怎么这么厉害?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班,同班同学个个不是凡人,张伯伦后来提出"垄断竞争"学说,奥林拿了诺贝尔奖。二十多个人,陈岱孙是唯一的中国人。

他给自己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图书馆那间小隔间,只够摆一张桌子,成了他的根据地。除了本专业的经济学,他还要读哲学、历史、文学。

四年时间,除了两个夏天参加中国留学生夏令营,他几乎没离开过波士顿。

1926年,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26岁,班上最年轻的毕业生。

欧洲游学一年后,1927年9月,陈岱孙回国。南京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亲自写信,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位。

可陈岱孙看了看信,又看了看清华大学的邀请函,他选择了清华。

27岁,清华经济系教授;28岁系主任;29岁法学院院长。清华园里最年轻的院长,就这么诞生了。

走进陈岱孙的课堂,你会被震撼。

上课前两分钟,他已经站在黑板前,西装笔挺,一丝不苟,铃声一响,开始讲课,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最神奇的是,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他刚好讲完最后一句话。

学生们疯狂做笔记,因为他们发现,把陈岱孙的话一字不差记下来,就是一篇完整的经济学论文。

这种出口成章的本事,整个清华只有两个人,陈岱孙和哲学家冯友兰。

课堂外的陈岱孙更迷人,身高185,在那个年代算得上鹤立鸡群。西服永远熨得服服帖帖,即使在西南联大最艰苦的日子里,他的衬衫袖口也洗得雪白,法式袖扣规规矩矩。

网球场上,经常看到他的身影,陈岱孙、金岳霖、赵乃博、浦薛凤,四个教授的球技都很娴熟,特别是陈岱孙,频频上网拦击制胜。

女学生们私下议论这就是完美男人的样子吧。

终身未娶的真相

关于陈岱孙终身未娶,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

最著名的一个版本:他和周培源同时爱上了留学生王蒂澂,两人君子协定,谁先拿到博士学位谁就娶她。结果周培源抢先一步,陈岱孙从此心灰意冷,再不谈婚论嫁。

这个故事很浪漫,传播很广,可惜是假的。

陈岱孙的外甥女唐斯复专门写文章澄清,她问过舅舅,得到的回答斩钉截铁:"瞎说!"周培源的女儿也问过父母,答案一样:"别听人瞎说!"

真相其实很简单,陈岱孙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得明白:"一是没时间,二是没遇到真正动心的人。"

没时间,这不是托词。

看看他的日程表,27岁当教授,28岁当系主任,29岁当院长。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周末还要处理系里的行政事务。

1932年,他利用休假去欧洲搜集资料,半年时间,几乎天天泡在法兰西国家图书馆,累了就看场歌剧听场音乐会,然后继续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陈岱孙被派往南京接洽迁校事务,清华园里的全部财物、科研资料和手稿全部遗失。

西南联大八年,条件更艰苦,住茅草屋,吃稀粥,可他依然一身齐整地出现在课堂上。

没遇到动心的人,这也不难理解。

陈岱孙出身世家,受过最好的教育,见过最广阔的世界,什么样的女子能让他动心?必须是知识渊博、志趣相投、人格独立的女性,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性实在太少了。

他也不是没有机会,家里安排过几次相亲,可都止于第一次见面,不是他眼光高,而是真的没感觉。

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责任感。

陈岱孙是家中独子,按照传统,他有传宗接代的义务,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学者,有更大的使命感。在他看来,教书育人就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责任比个人的婚姻更重要。

所以他选择了孤独,九十多年的人生,一个人走完全程。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这句话刻在清华经管学院大厅的铜像基座上,也刻在陈岱孙的心里。

从1927年回国任教,到1997年去世,整整70年,80多岁还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带博士生。

有人问他:"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教课?"

他的回答很简单:"客观上,培养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主观上,我对青年有偏爱。常和青年们在一起,好像自己也年轻了。"

这不是客套话,陈岱孙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经济学家平新乔还记得,自己的论文被老师批改了三遍。第一遍20多页批注7000字,第二遍6页,第三遍才通过。

他的治学理念是"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还要学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

在他主持下,清华经济系确定了"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培养目标。

1952年院系调整,陈岱孙离开清华,到北京大学任教,离别时,他说:"我会回来的。"

1980年,清华恢复经济系,80岁的陈岱孙兴奋地说:"愿为新恢复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尽我们的力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95岁生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笔写贺信:"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

这是对一个教育家最高的评价。

1997年7月27日,陈岱孙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没有妻子,没有儿女,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的是学生们。

他的一生,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专注做好一件事,就能成就传奇。

真正的男神,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为了信念放弃一切。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官网《陈岱孙: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陈岱孙先生生平》

清华校友总会《"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治学之道》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