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街头的震撼:从历史亏欠到现实抗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8:55 1

摘要:周末的柏林市中心,不再是往日闲散的氛围,而是被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所笼罩。从亚历山大广场到胜利纪念柱,人潮如涌,成千上万面巴勒斯坦旗帜在风中挥舞,“Free, free Palestine!” 的口号声与德语的 “停止种族灭绝” 交织在一起,响彻柏林的上空。

“1 年前,德国人在为犹太人挖坟墓。81 年后,德国人在为巴勒斯坦人举旗帜!” 当这句话出现在眼前,你是否和我一样,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与疑惑?

周末的柏林市中心,不再是往日闲散的氛围,而是被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所笼罩。从亚历山大广场到胜利纪念柱,人潮如涌,成千上万面巴勒斯坦旗帜在风中挥舞,“Free, free Palestine!” 的口号声与德语的 “停止种族灭绝” 交织在一起,响彻柏林的上空。

这一幕,对于熟悉德国的人来说,简直如同一场超现实的梦境。要知道,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的亏欠感可是刻在骨子里的。支持以色列,保护犹太人的安全,这在德国几乎是 “国家理性”,是政治正确的天花板。可如今,竟然有大量德国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 “别再当帮凶”、“制裁以色列”,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走在柏林街头的都是些什么人。你以为只是清一色的阿拉伯移民?那可就错了。新闻照片和现场报道显示,人群构成十分复杂。有拖家带口的土耳其裔家庭,有满脸愤怒的叙利亚难民后代,更有大量土生土长的德国年轻人,像大学生、环保主义者、左翼知识分子等。他们举着的标语中,有一条格外引人注目:“永不再发生 —— 对所有人”。

“永不再发生”,这本是当年反思纳粹大屠杀的核心警语,多年来几乎成了犹太人苦难历史的专属标签。但现在,德国的年轻一代把它拿了过来,加上了 “对所有人” 这个后缀。这小小的改变,背后却蕴含着大大的深意。

也许有人会说,十万人听起来很多,但放在德国八千多万人口里,似乎也不算什么。但别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在游行前几天,德国一家权威民调机构做了个民调,结果令人大跌眼镜:62% 的德国人认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构成了 “种族灭绝”。是的,你没看错,超过六成!甚至连执政党基民盟自己的选民里,都有 60% 的人这么认为。这说明什么?说明街上的这十万人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背后,是沉默的大多数。

从 2023 年 10 月 7 号开始,加沙的死亡数字不断攀升,废墟和儿童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天天刷屏。德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再是政府发言和传统报纸,而是更加多元化的社交媒体。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他们再也无法坐视不管。

民意汹涌之下,德国政府这艘大船也开始摇晃了。现任总理默茨是个保守派,按说应该是以色列的铁杆支持者。但他最近却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政策 “无法理解”,而且德国政府已经悄悄地暂停了向以色列出口 “可能用于加沙” 的军事设备。这可是一个大动作,虽然话说得比较委婉,但这标志着德国铁板一块的亲以立场,已经出现了一道裂缝。

再看看国际形势,法国、英国、加拿大这些盟友都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了,如果德国再坚持原来的立场,可就真的要成为孤家寡人了。

那么,这场发生在德国的 “背刺”,对以色列的杀伤力究竟在哪里呢?它打击的不是以色列的军事力量,而是其建国叙事的合法性根基。以色列长期以来,尤其是对欧洲,一直打着 “历史悲情牌”,强调自己是受害者,全世界都亏欠他们,德国更应该无条件支持他们自卫。这个逻辑在过去七十多年里,一直都很管用。但这次柏林的游行,就像一个响亮的巴掌,狠狠地扇在了这个逻辑上。它告诉以色列,也告诉全世界:时代变了。当年的受害者,如果如今用同样残酷的手段对待另一个民族,那么历史的同情分是会被耗尽的。

德国民众的这次大规模抗议,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与碰撞。德国对犹太人的历史亏欠是不可否认的,但现实中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所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也让德国民众无法视而不见。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与公平。

这场游行,不仅仅是对以色列的抗议,更是德国民众对自身历史责任和现实道义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民意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当大多数人都开始关注某个问题,并采取行动时,政府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对于以色列来说,也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符合自己一直所强调的正义与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1]《数万抗议者走上德国柏林街头 声援巴勒斯坦人》,中国新闻网,2025 年 9 月 28 日。[2]《德国民众举行抗议 要求停止与以色列军事合作》,光明网,2025 年 9 月 28 日。[3]《德国柏林数万人举行巴以冲突相关示威活动》,国际在线,2025 年 9 月 28 日。

来源:青史余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