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溯源中秋文化、探寻汉画中秋元素 共话中秋佳节 传承千年文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33 1

摘要:中秋节,承载着千年流转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对于中秋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南阳这片土地上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在市汉画馆众多馆藏中,有哪些与明月、中秋传说有关的动人故事?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

中秋节,承载着千年流转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景。对于中秋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南阳这片土地上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在市汉画馆众多馆藏中,有哪些与明月、中秋传说有关的动人故事?

9月29日,记者走近我市民俗专家、学者,探寻中秋文化,品味传统之美,感受南阳风情。

中秋节起始于古人对日月的自然崇拜。早在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陶罐上就有日、月图案。周朝时,古人在秋分这一天祭月,后来,因为秋分的日子并不固定,唐朝时就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区风俗各异,总的来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圆月、喝桂花酒、做兔儿爷、扎花灯等习俗。

在南阳,中秋习俗更添一层地域色彩。首先是家家户户制作月饼,有五仁、豆沙、饴糖、果馅等,并且亲朋邻舍之间互相赠送,“你尝我做的,我吃你家的”,这叫“送心意”,营造睦邻友好的风气。除了赏月、吃饼,因为南阳是仲景故里,过中秋节时大多都要吃饺子,全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喝桂花酒、黄酒,其乐融融。

南阳是嫦娥奔月故事的起源地,市汉画馆里的嫦娥奔月汉画像石,在全国同题材文物中是最古老的,所以,在南阳,中秋节还有“听月”习俗。传说在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在桂花树下、葡萄架下,静静地听,能够听到嫦娥说话、吴刚砍桂树的声音。很多上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八月十五的晚上,约着小伙伴们一起,钻到葡萄架下听嫦娥说话。

南阳还留下了大量与月有关的童谣,比如“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还有“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来娘纺花”等。

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又圆又大,农村的孩子们会在打麦场里开心地玩各种游戏,如丢手绢、羊抵架、打仗、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这些游戏让孩子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万事万物都是向前发展、与时俱进的。中秋节的习俗由对日月的崇拜,发展到了祈福五谷丰登、家庭团圆、生活幸福、人生圆满。这种变化如今体现在吃、住、行、乐等各个方面,丰富多彩。比如,有的人开车到宝天曼、老界岭等高山上,甚至远游到青藏一带的高海拔地区赏月过节,这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也生动体现了节日习俗随着物质丰裕与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

同时,中秋习俗与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由家庭圆满升华到民族团结。无论身在何方,天涯共此时,华人始终心手相牵、团结凝聚成一个整体。中秋文化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华人走到哪里,节庆习俗就推介到哪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世界。

市汉画馆作为我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藏有众多与中秋主题相关的珍贵画像石,在这里,仿佛能与汉月对话,与古意相逢。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是最具中秋元素的汉画代表,堪称镇馆之宝。该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城区西郊一座东汉晚期墓葬,长1.41米,宽0.6米。画面左侧为一轮满月,月中有蟾蜍;右侧为高髻广袖的美女,人首蛇躯,曲尾逶迤,双手前拱,面向明月作飞升之态,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神嫦娥。而在嫦娥的周围,星光闪烁、云雾缭绕,尽显汉代艺术浪漫飘逸的风格。

嫦娥奔月汉画像石拓片曾于2012年随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圆了古人的飞天梦想。

嫦娥奔月的传说瑰丽动人,融合了西王母的不死药、月宫蟾蜍、月中桂树等神话意象。这块汉画像石不仅寄托了汉代人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载着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与我们今天中秋节团圆、相思的主题十分吻合,这也正是它流传千年仍动人心魄、影响巨大的原因。

除了嫦娥奔月外,市汉画馆还藏有多幅与月相关的汉画像石。如月行苍龙星座汉画像石,画面刻满月一轮,月内含玉兔、蟾蜍,下方为东宫苍龙星座,龙身缀连十七星,生动展现“二月二,龙抬头,月行东方”的天文景象。

日月神交尾汉画像石则刻画二神人首蛇躯,分别托举日月: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象征阴阳和谐、天地交泰。

而常羲捧月汉画像石石刻月神常羲,人身龙尾,双手捧一圆轮,当为月亮。常羲是帝俊的妻子,传说她生了12个月亮,每天要轮流给月亮洗澡,画面正是这一古老传说的生动再现。

这些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石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先民宇宙观、生命观与节日情感的图像见证。它们将神话定格于石上,让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依然照亮今人的文化记忆。

全媒体记者 李辉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来源:南阳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