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悦,郧阳区白桑关镇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学生,这位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情怀的“双料小使者”,用童声解码百万年人类演化的“郧县人”密码,以行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在历史传承与时代责任中书写着新时代好少年的答卷。
郧阳网讯 9月29日,2025年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宜昌市融媒体中心举行,来自十堰市郧阳区的周悦光荣获评。
周悦,郧阳区白桑关镇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学生,这位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情怀的“双料小使者”,用童声解码百万年人类演化的“郧县人”密码,以行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在历史传承与时代责任中书写着新时代好少年的答卷。
读档寻根:做百万年文明的 “追光者”
在省档案局、团省委、省少工委联合开展的“红领巾读档人”活动中,周悦化身历史的“小翻译官”,循着档案脉络讲述家乡郧阳的人类文明印记。她以《走进历史教科书的重大发现—“郧县人”头骨化石》为题,讲述了1989年“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破土而出、1990年2号头骨化石现世,直至2022年3号头骨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惊艳学界的历程。她清晰阐释:这些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不仅填补了东亚直立人演化史的关键空白,更让郧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老家”。当提及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用三个“了不起”盛赞这一发现时,周悦眼中满是自豪:“这是家乡写给人类文明的一封情书,我要让更多人听见郧阳的‘远古声音’。”
这份对家乡历史的深刻认同与热忱传播,让她的作品最终荣获“红领巾读档人”省级三类作品奖。回到校园后,周悦主动担起“校园历史讲解员”的职责,她用黏土捏制“郧县人”头骨模型,课间休息时向同学们细致复刻化石特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
以声为桥,做守井精神的 “传音筒”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江水源区少年,周悦从小便在家人的讲述中知晓“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守护清水”的种子早早在她心中扎根。在郧阳区“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中,周悦获2024年郧阳区“红领巾讲解员”大赛一等奖,她用真挚的讲述打动了无数人,讲述南水北调移民故事时几度哽咽:感动中国人物赵久富瞒母外迁,老人步行5公里送别的场景;清漂队队长肖安山在50摄氏度的江面上“上晒下蒸”,坚持8年清理千吨垃圾的坚守……这些故事经过她的演绎,让“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精神和“忠诚护水”的守井人精神在汉水浸润土地的群众心间生根发芽。
生活中,周悦更将“护水”的信念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每周,她都会加入学校“护水小分队”,沿着汉江支流巡查河道,发现垃圾便俯身捡拾,用脚步丈量护水责任;教室后排的黑板报前,她化身“节水设计师”,带着同学们用彩色粉笔勾勒出蜿蜒的汉江水系图,在“护水小课堂”板块写下“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拧紧的是水龙头,打开的是守护心”等温馨提示。无论是在家洗碗时自觉关小水流,还是在路边看到垃圾主动拾起,周悦都在用点滴行动传递环保理念,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在更多少年心中悄然扎根、生长。
品学兼修,做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在学业上,周悦同样是同学们眼中的榜样。课堂上,她思维敏捷、专注认真,各科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是老师眼中“爱思考、肯钻研”的好学生;作为班长,她创新推行“小组轮岗管理制”,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班级凝聚力也显著提升。2024年,周悦以全优的综合素质获评校级“三好学生”,班主任这样评价她:“周悦是个‘眼里有光、手里有活、脚下有路’的孩子,总能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人一起进步。” 在家里,周悦也是父母的“小帮手”,洗菜、做饭、打扫卫生样样熟练,还能独立做出几道拿手的家常菜,用懂事与体贴为忙碌的父母减轻负担。
从叩问百万年人类文明的“读档人”,到传递守井精神的“讲解员”,再到守护一江清水的“小卫士”,在这片孕育过远古人类、见证过移民大爱、流淌着清澈汉水的土地上,周悦如同一株扎根沃土的幼苗,正向着“可担时代大任”的参天大树奋力生长,用青春力量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视界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