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岁被确诊“脊髓血管瘤”,3次动刀高位截瘫,小小年纪就被医生判定活不过30岁。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她能活着,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5岁被确诊“脊髓血管瘤”,3次动刀高位截瘫,小小年纪就被医生判定活不过30岁。
可身患十几种癌病,如今却愈加容光焕发,她到底做了什么?竟能打破命运的魔咒。
身残志坚,从“残废人”到“残疾人”,她用顽强成了一代人心中的“时代楷模”。
残联主席张海迪,凭一己之力托举起残疾人事业,她励志传奇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噩耗”的传来
在以外貌为标准被追捧为偶像的社会,她可能一生都不会成为“偶像”。
试问、谁会把一个“残疾人”视为偶像呢?
可当你了解她的故事,或许你能明白,为何她能成为让整个中国都为之感动的“青年偶像”。
如果可以选择,或许她只想过曾经那短暂而自由的生活,只是上天却赋予了她更重要的使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小女孩,她就是张海迪。
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成长环境,那可算得上是幸福了。
只是幸福的时光只眷顾了这个家庭5年,无忧且快乐,爱跳爱闹的小女孩还不知道,她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那本是平凡的一天,在幼儿园里上课的张海迪不慎摔了一跤,可就是这一摔,她的自由被永远定格在了5岁那年。
虽然年幼懵懂,可张海迪却知道,自己的双腿好像不听使唤了。
而被父母送到医院后,真正的噩耗,才向他们传来。
她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尽管伤心难过,可他们还是抱着希望,想象着康复的那一天。
可治疗持续了5年,反反复复的病情让小小年纪的张海迪就接受了3次手术,但仍旧不见好转。
高位截瘫,那一年,他们彻底死心了,甚至相信了医生孩子只能活到27岁的话。
只要能快乐的活着,成了父母唯一的愿望。
那时的张海迪也不过十岁,尽管饱受病痛折磨,可她却没有丧失对学习的渴望。
看着同龄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她也十分向往。
但那时候,残疾人教育还不像现在这么完善,跑了数家学校,不仅都因无法生活自理而拒绝收她。
甚至还被言语侮辱为“残废人”。
可尽管困难重重,张海迪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欲望。在死神的威胁下,她更加争分夺秒的勤奋学习。
家成了她的教室,床成了她的课桌,没想到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里,她的梦竟真的实现了。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在公司上班写文章,天天加班到晚上12点,每天收益只有50多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观看后可点击关闭继续阅读,希望观众老爷理解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腾讯网——【夜读】百年百事(63)“当代保尔”张海迪——发布于2021年6月15日
“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你敢相信吗?这时张海迪成为残疾人后,在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没有丧失斗志,没有萎靡不振,无法自理的她甚至还充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或许你是否也想嘲笑她?可很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她却真的做到了。
“身残志坚”是她的真实写照,没有学上没有老师,可她凭着自学竟读完了中小学所有的基本课程。
随父母下乡农村,发现没有音乐老师,她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看到缺医少药,她就开始学习医术,为群众治病多达上万人次。
可她的自学之路却从未停止,阅读外国著作,自学日语、德语、英语多种语言,翻译国外文学著作。
本是默默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1983年的一篇报道,她的事迹被传遍了全国。
一篇以《生命的支柱》为题的文章被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上。
她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不仅被授予“优秀共青团”的称号,还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作报告。
“中国的保尔”,张海迪成了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榜样,她的顽强,为全国残疾人点燃了希望,更让无数青年人燃起生命的斗志。
看着自己可以发挥这样正向的能量,张海迪觉得要赋予生命更多的价值。
她开始文学创作,激励更多的人,可正当她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的时候,不幸却再次向她袭来。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中国青年网——高位截瘫却一心想着助人,她的故事感动无数人......——发布于2022年3月7日
打破魔咒、重获新生
能活过30岁,对她来说已经是上天的眷顾了,可努力发挥“余热”的她却再次被上天开了个“玩笑”。
1991年闯过27岁大关的她再次被癌病缠身,鼻部出现黑色素癌,这么小众的字眼却发生在她的身上。
这次,她经历了6次手术,四十多针的缝合让她承受了难以忍受的痛。
可她还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了,尽管再痛她都没有喊过一声。
但就是在这种与病魔抗争的时候,张海迪都没有放弃过学习,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她仍旧完成了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的课程。
可她的征途还远没有结束,除了发布多部长篇小说,她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为残疾人事业做出贡献。
2008年,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主席,尽管期间她曾被诊断各种癌病,可她却总是挂念着和她一样身患残疾的人。
到贫困地区入村入户看望残疾人,成了她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
而为他们解决困难,聆听他们的心声,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全国有8500万残疾人,她们最需要帮助,残疾人工作者要做高尚的擎着火把,为残疾人照亮生活道路的人。”
为了这个目标,她提出了康复大学的建设,培养康复专业人才,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而她尤为重视的,还有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想为被人撑一把伞。
童年没有进过学校的张海迪,帮助了更多残疾孩子接受了教育。
如今“特殊教育”系统发展完善,张海迪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现在,年近70的张海迪已过上了退休生活,而她的一生因生命的长久也充满了传奇。
没有特效药、更没有不死秘方,心态良好、内心强大、敢于和病魔抗争,或许是她长寿的秘诀。
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当时落后的医疗水平已远不能决定一个病人的生死。
除了自己坚持康复锻炼,能康复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当初医学技术有限,疾病诊断不够明确。
或许,当时她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而是落后的医疗技术所致。
可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如今已功成身退的她,何尝不是奇迹般的存在?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央广网——张海迪回忆亲历残疾人事业变化:“残废人”改称“残疾人”一字之差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发布于2019年7月25日
不被定义的人生,张海迪用行动让世界看见。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张海迪——人物经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张海迪: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来源:悠楠聊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