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困扰?牢记这几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7:40 1

摘要:“医生,我天天躺到凌晨才能睡着,就算睡着了也容易醒,白天一点精神都没有,这日子太煎熬了!” 在睡眠科门诊,这样的抱怨屡见不鲜。长期失眠如同 “无形的手”,悄悄偷走精力与健康。若你正被慢性失眠纠缠,记住以下几招,助你逐步找回好睡眠。

转自:南湖晚报

“医生,我天天躺到凌晨才能睡着,就算睡着了也容易醒,白天一点精神都没有,这日子太煎熬了!” 在睡眠科门诊,这样的抱怨屡见不鲜。长期失眠如同 “无形的手”,悄悄偷走精力与健康。若你正被慢性失眠纠缠,记住以下几招,助你逐步找回好睡眠。

一、先搞懂:

什么是慢性失眠?

不少人误将 “偶尔睡不着” 归为慢性失眠,实则不然。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3)》,慢性失眠需同时满足3个条件,且持续≥3个月,每周至少3次:

1.存在睡眠障碍:入睡困难(躺下30分钟以上未眠)、睡眠维持难(醒后难再睡)或早醒(比计划早起 1 小时以上且无法补睡);

2.有充足睡眠机会(无熬夜、环境适宜),仍无法获得满意睡眠;

3.影响日间生活: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暴躁,甚至影响工作学习。

需注意,因压力、倒时差等偶尔 1~2 天失眠,不属于慢性失眠,不需过度焦虑,避免 “怕失眠”加重问题。

二、避开误区:

先改错误睡眠观念

慢性失眠者常因错误观念陷入恶性循环,改善睡眠需先打破这些误区:

睡眠时长误区:认为“成年人必须睡够8小时”。实则 6~9 小时均正常,关键看白天是否精力充沛。若躺下30分钟未眠,可起身做低刺激活动(如读纸质书),有困意再回床。

补觉误区:觉得“前一晚没睡好,白天需久补”。白天补觉超30分钟会减少夜间睡眠需求,加重失眠。若疲惫,可在下午3点前补15~20 分钟,单次不超30分钟;晚上固定入睡时间(如23 点),不提前躺床“攒睡眠”。

同时做好饮食作息调整:睡前2小时不进食,晚餐忌辛辣油腻;固定起床时间(如7点,含周末),以“固定起床”倒逼“固定入睡”,建立生物钟。

三、关键一招:

限制卧床时长

对慢性失眠者而言,“卧床时间≠睡眠时长”。长期提前躺床或醒后赖床,会让“床”与 “失眠、焦虑”绑定。限制卧床时长可让“床”只关联睡眠,操作如下:

1.记录1周“睡眠日记”:记下躺下、入睡、夜间醒的次数 / 时长、起床时间,算出 “实际睡眠时长”(如23点躺、0点睡、醒2次共1小时、7点起→实际睡6小时);

2.设定“卧床时长” :实际睡眠时长+30分钟”(如实际睡6小时→卧床6.5小时);

3.反推上床时间:若固定7点起,卧床6.5小时→0点30分上床,不提前躺床;

4.严格执行:到点上床,醒后不赖床;即便失眠严重,卧床时长也不超8小时。

四、形成本能:

建立正确条件反射

目标是让身体形成 “一到床就想睡” 的本能,需遵守“3个只做”和“3个不做”:

3个“只做”

1.只在有困意(眼皮沉、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时上床,不“到点就躺”;

2.床上只做“睡眠”和“亲密行为”,玩手机、工作、吃零食等均在床外进行;

3.躺下30分钟未眠(确认一次时间后不频繁看),立刻起身到非卧室区域做低刺激活动,有困意再回床;夜间醒超30分钟同理。

3个“不做”

1.不把“床”当“休息区”,避免白天躺床刷手机、看电视;

2.不睡前刷电子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1小时关手机、电脑,可读纸质书或听白噪音;

3.不睡前 “纠结失眠”,可写“焦虑清单”记下担心的事,告诉自己“明天处理”,减少睡前思维活跃。

五、放松身心:

试试渐进式放松训练

慢性失眠者多“睡前大脑停不下来”,以下3种训练可助身心放松,睡前15~20分钟做即可:

1.正念呼吸法(适合想法多者)

姿势:坐或躺,腰背放松,手放大腿/腹部。

步骤:鼻吸(默数 1~4,腹部鼓)→屏气(1~2)→嘴呼(1~6,腹部收),重复并专注呼吸节奏与腹部起伏,走神后轻轻拉回。

2.身体扫描法(适合身体紧绷者)

姿势:平躺,腿分开,手放两侧,闭眼。

步骤:从脚趾开始,先感受紧绷(蜷缩)再放松(舒展),停留 3~5 秒;依次往上至脚掌、脚踝……面部,最后放松眉心嘴角,专注身体感受。

3. 简易冥想(适合情绪焦虑者)

搭配白噪音(如雨声),闭眼先3次深呼吸,再想象舒适场景(如海边),调动五感感受(海风、海浪声等),杂念冒出让其“离开”,专注场景细节。

最后提醒,慢性失眠改善需循序渐进,若坚持1~2 个月无缓解,或影响情绪(低落、焦虑)、健康(血压异常、免疫力下降),请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专业干预(如 CBT-I,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方案,效果优于单纯用药)。

失眠不可怕,“怕失眠”和 “错误应对”才可怕。找对方法、坚持放松,你终将重获高质量睡眠。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