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随着一架自平壤飞来的专机于北京机场缓缓降落。一场中朝之间的外交会晤,让整个西方外交圈屏住了呼吸
9月27日,随着一架自平壤飞来的专机于北京机场缓缓降落。一场中朝之间的外交会晤,让整个西方外交圈屏住了呼吸
28日,朝鲜外相崔善姬与咱们的王外长进行了会面。在这看似常规的外交互动背后,她带着金正恩的态度,奔赴北京共谋“反霸”大计。
且说,作为朝鲜历史上首位外相,崔善姬的履历堪称传奇。
她出身朝鲜外交名门,曾在中国,及欧洲多国留学,也正是在留学期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乃是朝鲜外交系统中罕见的“外国通”。
在2003年至2008年间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她是朝方首席翻译。2009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了平壤,也是崔善姬担任了金正日的翻译。
然后在2010年,她就正式升任了负责北美方面工作的外务省副局长,并在第二年7月在巴厘岛无核化会谈上,以朝方副代表身份与会。
当时面对美方的施压,崔善姬毫不退缩地回应:“不想谈,我们绝不哀求!”铿锵有力的话语,让她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外交界的焦点人物。
2022年,崔善姬被破格提拔为外相,成为朝鲜历史上首位女性外相。
这一任命被外界解读为金正恩对其能力的极大认可,西方媒体评价她是“金与正之后朝鲜最具权势的女性”。
也正因如此,她的职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朝鲜外交战略转变的缩影:从早期的试图对话,到如今的坚定反霸,崔善姬的个人经历完美映射了朝鲜整体外交路线的调整。
如今,站在北京会谈现场的她,已经完成了从“核谈判专家”到“反霸急先锋”的身份转变。
这次她带着金正恩的亲口承诺来到北京,正是要以最值得信赖的身份,前来与中国沟通交流,其中最重要的话题,当属当下的朝核,及一系列后续问题。
关注国际消息的朋友们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就在最近两天,英法德在于8月份启动伊核协议“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后,终于走完了流程,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也在9月28日正式恢复。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存在核问题的朝鲜也难免为此忧心。
尤其是就在9月25日,美日韩三国向外界发布消息称,朝鲜目前已拥有高达两吨的浓缩铀,这无疑就是把矛头指向了朝鲜。
西方制裁的铁幕层层收紧,使其经济举步维艰;而在外交上,美日韩同盟正以前所未有的步调协同,持续对朝施加高压。
此时的平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朋友伸出援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崔善姬此次北京之行,我想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次 “突围”与“求助” 之旅。
在不到一个月前,朝鲜代表团曾专程来华观摩九三阅兵,其意义绝非简单的观礼。直播中,我们的摄影师频频将画面给到金正恩。
毫无疑问,在目睹了中国强大的国防实力与科技水平后,向来“闭关锁国”的朝鲜高层内部无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反思,因为他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一流大国的模样”。
对此,金正恩既有羡慕,也有一丝认清自身局限后的清醒。
这次阅兵如同一剂催化剂,促使朝鲜更坚定地转向中国,寻求在其无法匹敌的常规力量和综合国力领域,获得战略层面的支持。
正如韩国电影《铁雨2》中那段经典对白:“如果我们交出所有武器寻求改革开放,这个国家将会崩溃……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作为我们‘血盟’的中国……”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崔善姬在北京的会谈桌上,其姿态可能更多是务实与协商。
她的核心任务,很可能是向中方坦诚朝鲜因核问题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探寻中方可能的协助方案。
就好比与王外长的碰面,是希望中国可以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的政治表态,缓解国际环境中对朝鲜的进一步施压。
最后,当然还是希望通过强化与中国的战略协调,震慑美日韩同盟,换取一定的战略安全空间。
当然了,如何应对半岛局势,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的复杂议题。
一方面,维护半岛的稳定与无核化是核心利益。但另一方面,一个陷入绝境的朝鲜也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崔善姬此行,可以说是将问题带到了中国一边,她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承诺,更是一道“考题”。
面对这个因核问题而孤立无援的邻居,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既帮助其摆脱困境,又能引导半岛局势向着符合各方利益的方向发展?
王外长会晤中的发言是中国的答案:
中方愿同朝方“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双方共同利益”。
至于战略安全问题,答案早就写在了61年签订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里面的第二条规定:
“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
只能说时也势也,朝鲜的核能力牵制了美国的部分精力,而中国的综合国力则为朝鲜提供了战略纵深,这种“互补性”,让两国在对抗外部压力时形成了天然的同盟。
尽管朝鲜拥核并不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但在当今这个被一些学者称为“新冷战”的时代格局下, 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使得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正在重塑。
面对美日韩三国同盟的日益紧密,中朝两国都必须重新审视彼此的战略价值。
这一刻,不禁让人回想起1950年那个秋天,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却依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尽管世界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但地缘政治的逻辑依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然,虽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也绝非简单的重复。
“抗美援朝”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而2025年的中朝关系,则是在全新国际格局下的战略互动。
现实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朝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邦,将如何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同时,共同书写东北亚地区的新篇章?
来源:看历史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