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巍教授带你走进三星堆:从灿烂古蜀文明读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名人大讲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4:55 1

摘要:2025年9月29日上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作为“名人大讲堂·遗产保护季”首讲嘉宾,在天府新区第四中学带来《带你走进三星堆》主题讲座,线上线下同步分享。整场讲座内容扎实、语言生动,兼顾考古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性,在专业讲述与通俗表达之间取得

2025年9月29日上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作为“名人大讲堂·遗产保护季”首讲嘉宾,在天府新区第四中学带来《带你走进三星堆》主题讲座,线上线下同步分享。整场讲座内容扎实、语言生动,兼顾考古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性,在专业讲述与通俗表达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

霍巍教授

“跨坑拼对”带来认知突破,八大祭祀坑排列如北斗

作为1986年、2019年两次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掘的亲历者,霍巍教授从考古现场的真实经历出发,系统梳理了三星堆八个“祭祀坑”的发现过程与研究进展。他指出,一、二号坑出土文物数量庞大,器物具有明显的毁损、焚烧与分层埋藏特征,这是学界将其定性为“祭祀坑”的重要依据。

霍巍重点介绍了2019年以来新一轮考古工作带来的突破性认识。八个祭祀坑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经科学考证,属于同一时期埋藏。通过将1986年一、二号坑出土器物与2019年新发现的六个坑文物进行“跨坑拼对”,考古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铜顶尊跪坐人像、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龟背形网格器等珍贵文物,正是在这一方法下逐步揭晓其完整形态。

三星堆的具象艺术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杰出样本

霍巍教授

讲座中,霍巍详细介绍了三星堆多个代表性文物。通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为迄今全球最高,身着三层衣袍,外层轻薄如丝,推测为丝绸制品,该推测在近年考古中已获印证。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被誉为“太阳神树”,与中国古代“十日神话”相呼应。

大立人衣冠上遍布眼形纹饰,体现古蜀先民对“眼睛”的崇拜,视其为“通联万物、汲取灵光的通道”。夸张的“纵目”造型,可能与古蜀“蚕丛及鱼凫”传说中的蚕丛形象有关,反映先民对开国君主的记忆积淀。

霍巍特别提到,在5号坑的考古中发现大量黄金、玉器与象牙,并科学证实三星堆人已制作和使用丝绸,“为我们留下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霍教授说,三星堆是以具象艺术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世界观,“树木、鸟、人,等都是非常具体的形象。这样有利于其他国家的人民,可以通过非常生动直观的具象艺术,了解到三星堆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星堆为全世界关于古代文明的对话交流提出了一个杰出样本。”

青铜像之谜:缺失的身躯与虚握的双手

霍巍教授

针对青铜头像与面具均缺失躯干的现象,霍巍解释,考古学界推测其身躯可能由木质、竹编或泥塑等易腐材料制成,耳部孔洞正是为将其固定在身躯上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埋藏时身首分离。

青铜大立人双手环握的姿势同样成谜。其双手孔洞不在一条直线,有学者推测可能持有象牙类上大下小的弯曲器物,但此说至今未解。正如三星堆诸多造像,有的手中有物,有的双手空空,为后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霍巍透露,目前全国有40多个团队、十余个学科联合对三星堆展开多维度解读,未来仍有更多重要发现值得期待。

“三星堆不是外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三星堆人对中原礼制是心中有数的,”在阐述三星堆与中原青铜文明关系时,霍巍强调,“出土的青铜尊、罍等礼器,与二里头文化器物形制相近;玉璋、玉琮等玉礼器系统也与中原一脉相承。”他认为,三星堆既有中原文化因素,又富有独特的地域创造,其青铜人像造型逼真、表情孔武有力,是中国青铜时代技艺的典范,更是古蜀文明辉煌成就的体现。

针对公众关注的三星堆文化属性问题,霍巍明确指出,三星堆既非“外星文明”,也非“域外来客”,而是古蜀先民的辉煌创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从三星堆到金沙:文明传承的内在逻辑

霍巍教授

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走向何方?霍巍指出,继之而起的金沙文明承接了三星堆的文化脉络。“有理由推测,三星堆与金沙的最高统治阶层很可能是同一人群。”文化符号从三星堆转移至金沙继续沿用,说明三星堆的衰落并非由于外敌入侵,而是内部权力结构变化与政治中心向成都平原迁移的结果。“三星堆与金沙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共同申报世界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

生动讲述让考古走近公众 吸引中学生

面对现场台下聆听的中学生,霍巍的讲述生动有趣、极富感染力。他回忆2019年新出土文物引发的公众关注:“我与社科院考古所王巍研究员分别负责坑内、坑外现场讲解。画面一出,电话瞬间被打爆,都在问‘这是什么’。我们当时也未见过此类器物,网友便自发称之为‘三星堆的奇奇怪怪’。”

讲座中,霍教授还为同学们科普了“探方”“地层”等考古基本概念,“非常高兴能与中学生共同探讨三星堆。这次经历十分珍贵,希望能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种子,涌现更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开拓者。”

来源:山中观沧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