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体商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7:11 1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等进入体育业态,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体育、商业、文化和旅游这四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当体育的活力与文商旅的魅力相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等进入体育业态,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体育、商业、文化和旅游这四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当体育的活力与文商旅的魅力相互碰撞,可开创出众多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商品与服务体验,催生出既富吸引力、竞争力又能持续演进的新业态,提升福建的综合魅力与国际形象,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展现福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近年来,福建体商文旅融合发展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然而,受制于体制机制壁垒、管理体系分割与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体商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痛点与堵点。因此,亟需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与体商文旅发展实际,推动多维度、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以破解制约瓶颈,释放体商文旅的增长潜能,打造福建体育与商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以丰富自然景观与历史名胜资源推动体育消费升温

突破对传统资源的简单利用,推动我省“山海侨台”特色资源创新性转化,以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具体而言,可构建资源分类赋能机制,将分散化、静态化的体育与文旅资源转化为融合性、动态化的能力体系。在海洋资源禀赋的支撑下,打造滨海休闲运动产业带,重点发展帆船、冲浪、海钓等中高端水上运动,并规划建设“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美食”的体育旅游线路。以平潭岛为例,其优越的风力和水域条件不仅适宜滑水、风筝冲浪等高端水上运动的发展,同时能够依托对台优势资源,共同培育海峡两岸品牌赛事IP。在此过程中,将仙人井、龙王头等历史地标与茶文化、朱子文化、妈祖文化等区域文化要素有机结合,将文化符号嵌入赛事仪式与体验环节,举办“妈祖杯”国际帆船赛、海上祈福垂钓大赛等特色活动,增强体育赛事的文化叙事力与体验价值,拓展滨海运动的文化内涵与消费场景。此外,注重山地、森林、河湖等内陆自然资源的系统开发,推动形成陆海联动、全域布局的体育旅游发展格局。例如,依托武夷山、戴云山等山脉资源,发展山地马拉松、丛林越野、户外探险等生态型赛事;在闽江、九龙江流域推广龙舟竞渡、皮划艇休闲体验等亲水运动,结合沿岸古村落与非遗技艺展示,打造“赛事+文化+生态”的复合型产品。通过科学规划动线设计与服务配套,实现自然资源向体育消费场景的高效转化,全面提升福建体商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以区域资源联动构建体商文旅融合网络

优化体育消费空间格局,探索以区域核心城市、交通走廊与重点景区为支点的体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福州、厦门和泉州等中心城市为核心节点,积极探索体育赛事进街区、进景区、进商圈活动,构建体育旅游消费综合体与示范基地,打造体育消费新空间、新场景;依托闽江生态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等交通走廊,串联沿线体育旅游资源,推动定向越野赛、青少年篮球挑战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地扩展至旅游景区、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区域,推动形成体育消费集聚群,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特色体育消费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赛事资源协同布局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相邻地市联合申办区域性品牌赛事,如环闽骑行联赛、闽东北山地越野系列赛等,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同时,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资源,推出“一程多站”体育旅游联程产品,实现赛事流、人流、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有效导流,促进城乡协调与区域均衡发展,真正让体育成为串联八闽大地资源要素的“活力动脉”。此外,在“数字福建”建设的支撑下,进一步延展为智慧型体商文旅消费平台,推动沉浸式消费场景与复合型产品的创新供给,拓展体育消费的时空边界。如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核心生态节点,重点发展徒步、攀岩;龙岩则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军长征主题徒步线路;三明可发挥温泉资源优势,开发康养型体育旅游产品。通过差异化的资源配置与区域联动机制,形成文化—生态—体育深度融合的消费网络,并进一步成长为中国南方有影响力的体文旅消费中心。

◆以产业协同驱动体商文旅融合发展

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耦合是推动体育与商业、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机制。通过产业延伸,体育可与文化旅游、康养、教育及制造等领域实现跨界协同,催生体育研学、运动康养、赛事旅游及智能制造等新型消费业态,形成分层次的融合产业体系。其中,核心层涵盖赛事运营、体育培训与文旅体验;支撑层包括装备制造、数字技术应用及文旅产品开发;配套层涉及住宿、交通及金融服务等衍生产业。在区域实践中,晋江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赛道与实时运动监测技术,将赛事运营与本土体育装备研发结合,实现核心产业与支撑产业的协同发展。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赛事与地方文化的耦合,将消费者流量由短期集中转化为持续积累,延伸“体育+商业+文旅”融合的消费链条。同时,鼓励本土龙头体育企业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拓展“品牌+场景+体验”新模式,建设集运动体验、文化展示、零售服务于一体的体育主题旗舰店或品牌小镇,推动从产品销售向生活方式输出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融合产业链分工,发展定制化赛事服务、文创衍生品设计、户外运动导览等专业化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上下游联动共促的产业生态圈,全面提升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市场活力。

◆以协同治理保障体商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构建多层次、跨部门的协同治理体系是保障体育与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条件。有效的制度设计需通过纵向协调与横向协作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政策支持与制度约束框架。在纵向层面,通过制度化安排建立常态化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实现资源配置和政策执行的统筹;在横向层面,不同职能部门需在产业政策、财政支持、土地使用与人才培养等环节形成互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发展部门可制定扶持政策与专项基金,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用地保障与项目倾斜,人力资源部门构建跨领域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从而形成政策、资源与人力的耦合支撑。市场与监管部门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与监测体系,完善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推动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的制度化,确保产业运行的安全与可控。此外,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与公众协同共治。通过设立体商文旅融合示范区,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容错机制与绩效评估制度,提升治理灵活性与创新空间。依托“数字福建”平台,建设统一的产业监测与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项目审批、赛事备案、安全监管等流程线上协同,提高治理效率与透明度。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构建起开放、包容、高效的现代治理新格局,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福建体育与商业、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以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质为基础,通过制度、技术与市场机遇的耦合转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数字中国”建设以及中欧班列等战略平台为区域提供了绿色发展、数字赋能与国际联通的多重契机。要实现政策机遇的实质化转化,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效益评估机制,推动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加强跨区域与国际比较研究,以提升政策适配性与发展前瞻性。同时,引入跨学科研究框架,探索兼具地方特色与可复制性的“体商文旅”融合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