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中,最坚固的护城河会是客户忠诚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20:36 1

摘要:外卖大战已持续半年之久,早已成为横跨平台、商家与骑手的持久战,激烈程度堪称行业史上之最。激烈的战况,考验的是平台构建“外卖+本地生活”生态的能力,考验的是平台履约调度系统和骑手管控的能力壁垒;考验的是平台商户数量和红包补贴等资源能力;也考验的是平台通过良好的客

外卖大战已持续半年之久,早已成为横跨平台、商家与骑手的持久战,激烈程度堪称行业史上之最。激烈的战况,考验的是平台构建“外卖+本地生活”生态的能力,考验的是平台履约调度系统和骑手管控的能力壁垒;考验的是平台商户数量和红包补贴等资源能力;也考验的是平台通过良好的客户服务打造客户忠诚度的能力。

作为消费者,在外卖大战中,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薅羊毛的好机会来了”,谁家补贴力度大,或谁家价格最便宜,就选择哪一家。这深刻的说明,目前外卖业务仍处于“哪家优惠选哪家”的浅层消费阶段。而不同平台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导致消费者货比三家后切换平台非常便捷。

持续的补贴大战,短期对消费者有利,但长期来看,因平台、商家、骑手等服务能力下降,最终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例如,长期低价会严重压缩平台和商家的利润,商家为控制成本,可能降低食材品质、减少分量等,进而影响餐品质量和用户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外卖业务具有用户需求刚性强、消费频次高的特点,但同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且用户切换成本极低,这使得用户极易因竞品低价、补贴等短期利益而流失。从盈利逻辑来看,外卖业务高度依赖“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Lifetime Value)”;而忠诚的客户恰好具备复购频次高、价格敏感度低的核心优势,是业务实现持续盈利的关键支撑。因此,对于“强需+高频+高竞争”的外卖业务而言,主动培养忠诚客户并非可选策略,而是保障业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客户忠诚,是指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深深地且由衷的热爱和满意;他们一次又一次回购、扩大购买的产品数量或服务的范围;他们把公司产品或服务力荐给其他人;他们不会因为偶尔不满意服务而轻易改变商家选择。他们不仅是你的顾客,还是倡导者、信仰者、积极分子、推荐人、朋友或粉丝。

总结一下,客户忠诚是客户在长期体验、需求匹配、情感认同三个层面形成的“非替代偏好”,具体表现为:

行为忠诚:重复购买、使用频率高,且主动拒绝竞品;态度忠诚:认可品牌价值,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甚至主动推荐他人;情感忠诚:客户对品牌产生信任、依赖甚至情感联结,即便有低价竞品也不换。

客户没有表现出不失望,并不代表客户满意;客户满意也不意味着达到了客户忠诚。不让客户失望、让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这三者是不同的事情。

如果一个客户是因为担心更换商家有风险,或比较浪费时间,那这个客户不能算是忠诚客户,因为他们不更改商家,只是因为惰性。忠诚客户因为和商家有情感上的连接和承诺,所以不会在意其他地方是否能够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或服务。

老客户不等于忠诚客户。有些老客户可能因习惯或暂时无替代选择留存,却常纠结价格、减少消费频次,未必带来稳定利润。而忠诚客户会主动复购、推荐他人,还愿为优质服务支付溢价,其生命周期内创造的利润往往远超普通老客户。

补贴难以换来客户忠诚,因为补贴只满足了客户的短期利益需求,客户的消费动机是“占便宜”。一旦竞品给出更高补贴,客户极易“用脚投票”,频繁在不同平台间切换。

忠诚的基石是信任、情感共鸣或长期价值(如优质体验、个性化服务、品牌理念认同),这些需要长期运营积累。而即时刺激的补贴行为,既无法让客户感知平台的核心优势,也难以培养其对平台的依赖度。甚至当补贴取消,客户还可能因价格回归正常产生心理落差,反而降低对品牌的好感,更谈不上忠诚。

简言之,补贴能换来一时的交易,却换不来长期的忠诚。

忠诚客户是企业最丰厚、最稳定的收益来源。然而,许多企业为培育客户忠诚所做的努力,往往无疾而终或草草收场。这些措施或许能短暂改变客户的购买行为,却难以真正提升其忠诚度,且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

要突破这一困境,实现客户的长期忠诚,需从产品、流程、制度、人员四个核心维度系统发力。

1. 产品维度:产品是客户与企业建立连接的起点。只有当产品能持续满足甚至超越客户的核心需求,客户忠诚才有坚实的基础。

2. 流程维度:客户与企业的每一次互动,从下单、咨询到售后维权,都属于流程环节。低效、繁琐、易出错的流程,会直接削弱客户对产品的好感,甚至成为劝退客户的关键因素。

3. 制度维度:客户服务的相关制度,是通过“利益绑定”与“权益承诺”,引导客户做出长期选择。常见的形式包括会员积分、等级权益、专属折扣、老客户保障政策等。这些规则能将“短期交易”转化为“长期选择”。

4. 人员维度:相比标准化的产品、流程与制度,专业且有温度的人际互动,让客户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进而让客户产生深度情感认同。这种基于情感的忠诚,远比利益驱动的忠诚更持久、更难被替代。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产品、流程与制度的优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学习复制,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壁垒;唯有人员维度的情感价值,因其依赖团队素养、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长期积累的软实力,短期难以被复制。而且,在影响客户忠诚的所有维度中,人员维度是直接构建情感联结、推动忠诚达到顶峰的核心关键。

优质的客户服务是涉及情感的,强烈的情感通常来自我们与人的互动。以真诚的姿态与客户互动,客户感知到的不仅是服务,更是“被重视、被关爱”的情感价值,客户会发现“他们欢迎我们,对我们微笑、和我们和蔼、恭敬的说话,不辞辛苦地给予我们问候,给我们提供方便。他们如此友善,如此乐于助人。为什么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爱我们。作为客户,我们是如此渴望这种被爱的感觉。”

反之,当人员的互动充满虚假与敷衍,客户对忠诚的信任会瞬间崩塌。客户会发现“当他们不爱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能同样感受到不被尊重的冷漠”。例如,他们硬挤给我们一个微笑,僵硬机械的说一句:祝你用餐愉快,甚至忽视我们,用各种理由搪塞我们,找借口不提供服务,甚至出现问题后推卸责任。这种互动不仅无法建立忠诚,反而会直接推走客户

可见,人员维度对客户忠诚的作用,核心不在“走流程式的服务”,而在“有温度的真诚互动”。

所以,也许,本次外卖大战中,最坚固的护城河就是,人员维度带来的客户忠诚度。

以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 Heskett)等人提出的利润链聚焦“利润产生的因果关系”,是一套串联“企业内部运营(含人员)—客户价值—利润”的系统性模型。

利润链: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企业利润

利润链的起点是“员工满意度”,也就是是企业通过关注内部员工体验,间接影响外部客户体验,最终实现利润增长。

为什么要重视“员工满意度”和“员工忠诚度”,因为忠诚员工会热情服务客户,主动维护团队和企业利益。客户体验极少情况下会超过员工体验。没有高忠诚度的员工的地方很少能找到高忠诚度客户。一个总想着跳槽的员工,根本不会花心思跟客户建立长期关系。

外卖业务中的员工,不止是企业员工,还包括服务链条的核心参与者,即商家、骑手等为客户服务的群体。骑手作为直接接触客户的环节,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客户对平台的感知;商家提供的商品质量与服务是客户复购的核心;而企业员工是否能够高效管理和服务骑手和商家群体,会影响两者在客户服务方面的表现。

所以提升“内部员工、商家和骑手”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关键。以外卖业务为例:

骑手,他们是平台和客户之间最后一公里的 “服务窗口”。骑手对平台上不上心,直接影响配送质量:能不能准时送到、餐品会不会洒、服务态度好不好,都跟这有关。要实现骑手忠诚,得解决他们三个最核心的需求:收入得稳定,别总飘忽不定;职业得有盼头,能看到往上走的路;还有就是得被尊重,不是只把他们当送单的。

商家,他们是客户 “餐品体验” 的源头。商家对平台忠不忠诚,直接关系到客户吃到的东西好不好、能选的品类多不多。要是平台能帮商家降降成本、多赚点钱,还一直帮他们把生意做得更顺、更好,商家自然更愿意跟着平台好好干,也会更用心做餐品。

内部员工,像客服、技术、运营这些人,是外卖平台后台的“顶梁柱”。他们对平台上不上心,直接决定了客户的问题能不能快速解决、平台功能能不能及时更新优化、部门之间能不能配合顺畅。要让这些后台员工踏实干活,关键是得给足他们尊重,别让他们觉得“干再多也没人看见”;得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能学到东西、有提升;还得有个舒服的工作氛围,不用天天为了琐事闹心。

但是,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个挺明显的问题:职位越基层,员工的敬业度、忠诚度往往越低。可偏偏就是这些一线的人,天天跟客户打交道,对客户体验的影响也最大。

前文提及提升客户忠诚度的若干方法,其中核心正是人员维度对客户忠诚度的驱动作用。结合利润链的启示,人员维度既要推动客户忠诚,也需同步提升员工忠诚。

客户忠诚的构建,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发力,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也涵盖外部服务链条的核心参与者。那么,谁该对员工满意度或员工忠诚负责?答案是管理者:他们发挥着杠杆作用,是构建团队文化、激励每一位成员尽全力服务客户的关键角色。

当前多数企业存在一个明显问题:职位层级越靠下,员工的敬业度与忠诚度往往越低。但恰恰是这些一线人员,与客户接触最频繁,对客户体验的影响也最大。

如何有效提升一线员工的忠诚度呢?

首先要明确,员工满意与员工忠诚并非同一概念。员工满意可能源于对福利待遇的认可,或是工作轻松愉快,但这类满意未必能转化为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可见,员工忠诚的实现,远不止提升薪资福利那么简单。

事实上,从人性角度分析忠诚度提升路径,员工服务客户与管理者服务员工,可遵循相通的原则。本质上,都是通过与他人积极的情感互动,切实回应对方的真实需求,发自内心地付出,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进而提升员工与客户的忠诚度。具体可落实为三大原则:

原则一:同理,即理解并共情他人感受,让对方体会到被重视与理解。有两条实践建议:

1.建立真诚的人际联结:以温暖、人性化的方式互动,比如微笑问候、记住客户或同事的偏好,打破隔阂、凝聚团队向心力;

2.倾听需求背后的故事:不仅关注表面诉求,更要理解对方的处境、担忧与目标,并严格保护其隐私。

原则二:责任,即主动对他人的需求与目标负责,不局限于满足表面要求,更要确保最终结果达成。

1.挖掘真正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透过客户的‘显性要求’,探寻其背后的真实需求。

2.维护长期人际互动:通过后续沟通确认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原则三:慷慨,即发自内心地付出,给予超出对方预期的价值,让对方感受到被珍视。

1.主动分享见解:积极传递知识、经验或建议,助力对方成长;

2.创造意外惊喜:以新颖、贴心的方式表达关心,无需昂贵成本,但需饱含真诚。

这些原则本是多数人天生具备的能力,无需过多刻意训练。我们要做的,是激发大家在工作中运用这些原则的意愿。例如,若想让员工更好地倾听客户、与客户共情,可通过文化引导或绩效制度,明确“将客户需求置于其他重要任务之上”。繁体字 “聽” 中含 “王” 字,正强调倾听时需将对方视作“核心”。此外,多数员工其实真心想提供帮助,却常被相互冲突的工作优先级困扰,唯有当“绩效评估与客户需求保持一致”,员工才不会“为指标工作”,而是真正“为客户工作”。同时,要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能呼唤炮火”,也就是给予员工充分授权,甚至奖励那些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合理越权”的行为。

员工忠诚是客户忠诚的基石,客户忠诚又会反哺员工的工作价值感,二者形成的良性循环,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若能始终以同理、责任、慷慨为核心,通过管理者的引领与制度的保障,激活一线员工的服务意愿与能力,终将在赢得客户信任的同时,筑牢自身的竞争力护城河。

外卖大战的红包终会冷却,满减福利也会消散,但当企业把“人”装在心里,给内部员工足够的尊重与成长空间,给骑手稳定的保障与温度,给商家实在的支持与便利,给客户贴心的服务与可靠体验,这份覆盖全链条的用心,才是留住人心、筑牢客户忠诚的根基,更是比短期优惠更持久的行业竞争力。

来源:客户研习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