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闺蜜群里跳出这句,配图是一碗澄黄的冰糖炖燕窝,底下却有人回:“不如直接吃银耳,还便宜。
“燕窝,真的还能补脸吗?
”——凌晨一点,闺蜜群里跳出这句,配图是一碗澄黄的冰糖炖燕窝,底下却有人回:“不如直接吃银耳,还便宜。
”没人再晒图,话题就此打住。
短短三秒,空气像被戳破的气球,那股“贵妇仪式感”瞬间漏光。
把镜头拉远,这一幕几乎同步发生在无数家庭群、办公室茶水间。
曾经象征“砸钱爱自己”的燕窝,如今成了“交智商税”的暗号。2024年刚过完清明,广州市场监管局甩出一组数据:电商平台上三成“鲜炖燕窝”拿银耳凑数,抖音某头部礼盒的燕窝含量只有标签上的四分之一。
数字冷冰冰,却像一记耳光甩在“精致养生”的脸上——原来花出去的四位数,大半买的是糖水加演技。
更尴尬的是资本端。
去年12月燕之屋港股折戟,今年转战A股再吃闭门羹,招股书白纸黑字写着:即食燕窝毛利率从82%掉到63%,营收蒸发近两成。
对手小仙炖干脆把北京总部砍去一半工位,40%的人拎包走人。
投资人曾经把燕窝当“下一个茅台”,如今只回一句:“故事不香了。
”
故事为什么不香?
供应链先反水。
马来西亚毛燕收购价跌到5800元人民币一公斤,创五年新低。
印尼人干脆给燕子盖楼,装监控、配音响,批量播放燕鸣BGM,产量噌地上涨三成。
工业化听着高效,却把“稀缺”俩字踩得稀碎——当燕窝像鸡蛋一样按斤称,谁还相信“悬崖采摘、冒着生命换来的珍贵”?
实验室也来补刀。
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年2月发论文:燕窝里被吹上天的EGF(表皮生长因子),一经高温炖煮就团灭,人体根本吸收不了。6个月双盲试验,吃燕窝组和吃安慰剂组的皮肤含水量、弹性没差。
科研语言很克制,翻译过来就一句:吃心安可以,吃脸没用。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
小红书一季度“燕窝平替”笔记暴涨5倍,雪燕、桃胶的点赞数把传统燕窝按在地上摩擦。
Z世代直接退场,三年间占比从28%滑到9%,主力只剩40岁以上“怕老”人群。
年轻人不是不爱美,是不爱当冤种。
监管也在收紧。3月海关总署新规:所有进口燕窝必须过DNA溯源,印尼12家工厂当场被踢出名单。
走私通道却反向繁荣——去年海关查获量同比增47%,水货商赌的就是“查不完”。
真假混卖、指标造假,把残局搅得更浑。
有人试图抢救:男版“总裁燕窝”、直播溯源燕屋、甚至把燕窝塞进牙膏,统统想再造一个“新神话”。
可销售额还是下滑21%,说明套路失灵。
行业老炮私下承认:“过去卖的是身份符号,现在符号贬值,得拿真东西出来。
”真东西是什么?
没人敢拍胸脯。
于是出现荒诞一幕:商场柜台前,销售小声补一句“其实吃心安也行”,直播镜头里,主播把“美容养颜”咽回肚子,改口“味道不错”。
曾经高声大喊的“宫廷贡品”,如今像做错事的小孩,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燕窝不会一夜消失,就像阿胶、虫草、鱼翅,它们会退到更小的角落,服务更坚定的信徒。
只是下一次,当有人在朋友圈晒那碗晶莹剔透的“宠爱自己”,评论区不再齐刷刷点赞,而会飘过一句:“姐妹,看过新加坡那篇论文吗?
”那一刻,燕窝才真正走下神坛,回到它该有的位置——一道可选可不选的甜品,而非通往青春的船票。
补脸的事,终究要交给防晒、睡眠、运动,还有不再自欺的心。
来源:不凡云朵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