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pCAM(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又称CD326)属于人粘附分子家族,是一种与细胞迁移、信号传导、增殖及分化相关的分子。近年来,EpCAM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点备受关注。例如:
EpCAM(上皮细胞黏附分子)概述
EpCAM(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又称CD326)属于人粘附分子家族,是一种与细胞迁移、信号传导、增殖及分化相关的分子。近年来,EpCAM作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点备受关注。例如:
2007年:FDA批准CellSearch系统用于结直肠癌转移检测。2009年:欧盟批准Removab(靶向EpCAM的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恶性腹水治疗。EpCAM的结构
EpCAM是一种单次跨膜Ⅰ型糖蛋白(30-40 kDa),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人与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82%)。其结构包括:
胞外结构域(由外显子2-6编码)单次跨膜结构域(由外显子7编码)胞内结构域(由外显子8-9编码)基因调控:
编码基因:TACSTD1(位于染色体2p21),全长约1.5 kb。转录抑制:野生型p53结合至第4内含子时可抑制TACSTD1表达。EpCAM的表达
正常表达
分布:除鳞状上皮外,所有正常上皮细胞均表达(主要位于细胞间紧密连接处)。不表达:结缔组织、造血细胞、脑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高表达(>90%):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等腺癌。中等表达:乳腺癌(73%)、肾癌(51.8%)。低表达:肝细胞癌(14.9%)、皮肤鳞癌(4.7%)、肉瘤(4.8%)。恶性腹水:10%-15%晚期消化道肿瘤、70%晚期卵巢癌。表达模式与调控
定位:细胞膜、细胞质或紧密连接处(机制未明)。下调因素:TNF-α通过NF-κB竞争性抑制p300/CBP,减少EpCAM表达。EpCAM的生理功能
1. 调节细胞黏附与迁移
钙离子非依赖性黏附:介导同源细胞黏附,抑制迁移。促迁移机制:破坏E-钙黏素/α-连环蛋白/F-肌动蛋白连接,削弱细胞间黏附。与紧密连接蛋白(如水通道蛋白)结合可促进迁移和肿瘤转移。2. 促进细胞增殖
机制:过表达EpCAM可上调原癌基因(如*c-myc*、*cyclin A/E*),加速细胞周期进程。c-Myc作用:诱导细胞周期蛋白(CDK4、CDC25等)表达,推动增殖。3. 参与肿瘤发生发展
Wnt/β-catenin通路:EpCAM通过稳定β-catenin,激活*c-myc*和*cyclin A/E*,促进肿瘤发生。其他通路:可能涉及Wnt/PCP(细胞极性)和Wnt/Ca²⁺通路(钙信号调控)。EpCAM相关的信号通路
经典Wnt通路(β-catenin依赖):
配体:Wnt蛋白结合Frizzled受体。关键分子:Dvl、GSK3β、APC、Axin、β-catenin。下游效应:β-catenin入核后与TCF/LEF结合,激活靶基因(如*c-myc*)。非经典通路:
Wnt/PCP通路:通过小G蛋白调控细胞骨架(如JNK)。Wnt/Ca²⁺通路:影响细胞黏附与基因表达。总结
EpCAM作为上皮源性肿瘤的标志物,通过调控黏附、迁移、增殖及Wnt信号通路参与肿瘤进展,是诊断和靶向治疗的重要候选分子。其双重作用(抑制迁移 vs 促进增殖)及表达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精准医疗:随着对EPCAM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精准的靶向治疗策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多组学研究: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全面解析EPCAM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跨学科研究:EPCAM的研究将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肿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合作,推动EPCAM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来源:斯达特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