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三届川剧汇演上,广安春天艺术剧院推出的川剧大幕戏《汉秀风华》,根植红色沃土,绽放时代风采。该剧以深沉的历史质感、鲜明的红色主题与精湛的艺术呈现,征服观众,为川剧的传承与创新留下浓重印记。
在第三届川剧汇演上,广安春天艺术剧院推出的川剧大幕戏《汉秀风华》,根植红色沃土,绽放时代风采。该剧以深沉的历史质感、鲜明的红色主题与精湛的艺术呈现,征服观众,为川剧的传承与创新留下浓重印记。
历史抉择:红色主题的艺术升华
《汉秀风华》将宏大历史聚焦个体命运,以广安历史文化为基,革命烈士杨汉秀事迹为蓝本,讲述抗战胜利后,她受党组织派遣从延安潜回重庆,以“大小姐”身份潜伏伯父杨森家中开展统战,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川剧艺术生动展现了广安儿女坚守信念的动人篇章,堪称“川版《觉醒年代》”。剧中杨汉秀的革命历程与朱德、周恩来等历史人物交集,“听朱德演讲”“周恩来接见”等情节紧密连接个人与国家命运。
该剧成功规避概念化窠臼,实现红色主题艺术化升华。以“成长弧光”为叙事核心,巧妙呈现杨汉秀从“军阀侄女”到“革命烈士”的人生轨迹,在时空转换中构建戏剧张力,五幕递进结构清晰:渠江遇朱德启蒙、上海受革命洗礼、延安信仰淬炼、重庆智勇周旋、黎明慷慨就义,精妙之处在于深度挖掘“身份矛盾”。
尤为可贵的是,该剧深刻诠释了“红色精神”在巴蜀的孕育与传承——坚定信念、宁死不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内核并非遥远符号,而是通过人物命运起伏、情感波澜自然流淌,浸润观众心田,完成红色基因从历史到当代的有效传递。
形神兼备:传统程式的现代表达
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的加入,为革命题材注入青春气息。四川清音领军人才张夏丽首次跨界戏曲,将清音唱腔融入川剧,饰演关键配角。周剑虹塑造杨汉秀时,根据不同阶段心境巧妙运用唱腔:初入革命队伍,以明快活泼唱腔展现朝气憧憬;面对家族与革命冲突,则用激昂悲怆的高腔自由节奏与丰富润腔,传递复杂坚定之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本土演员以扎实功底精准塑造人物,饰演杨森的演员运用“须生”身段,通过捋须、抖袖外化内心挣扎;地下党员角色的“矮子步”表演,保留川剧丑角诙谐特质,又赋予革命者机敏果敢内涵。唱腔处理注重情感表达,“延安求学”一场合唱融合川剧高腔与民歌元素,既保“穿云裂石”韵味,又传递真挚理想情怀。
写意写实交响:舞台艺术的创新融合
《汉秀风华》的舞台设计是传统川剧写意美学与现代技术的成功对话。层峦叠嶂的华蓥山剪影结合多媒体投影,营造深邃历史空间与地域特色。可移动平台、阶梯装置灵活分割空间,流畅切换茶馆、密室、山野、刑场等场景。象征性元素巨大裂痕“门”的意象暗示旧秩序崩塌与新世界召唤,飘落红叶渲染悲壮与希望交织的氛围。
舞台呈现传统美学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构建多维视觉叙事空间,以“流动时空”为理念,通过四块升降纱幕与巨型LED屏联动,快速转换渠江、上海、延安、重庆场景,呈现延安窑洞剪影时,纱幕投影变幻漫天飞雪,配合干冰效果,营造“千里赴戎机”壮阔意境。技术运用始终服务剧情:第四幕“狱中斗争”,传统“一桌二椅”转化为可旋转铁窗造型,灯光由冷蓝渐变赤红,铁窗投影放大,隐喻人物从困境到觉醒的心理蜕变,延续川剧“写意传神”美学传统,增强艺术感染力。
匠心独韵:服化道艺术
《汉秀风华》的服化道堪称行走的巴蜀民俗与时代画卷。服装严格遵循历史与身份,杨汉秀从素雅闺秀襦裙、便于行动的改良布衫,到简洁干练的革命装束,清晰勾勒成长轨迹。革命者服装以灰、蓝、黑为主,质朴有力;乡绅、军阀、市井服饰丰富多样、纹样考究,体现鲜明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如蜀绣点缀等元素的展现,材质剪裁与灯光相得益彰,动态中展现流动美感。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人物造型符合角色设定,妆容干净利落,注重细微调整展现不同阶段状态。传统戏曲脸谱元素在反派身上有节制运用,保留特色不失统一。
道具制作精良,细节真实,老式茶具、油灯、情报密函,到象征性红旗、镣铐,均服务剧情并与表演有机融合。
守正创新:川剧传播的时代意义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汉秀风华》的成功对川剧传播发展意义多重,不仅探索了传统川剧承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新路径,证明川剧不仅有表现才子佳人的婉约,更具演绎金戈铁马、家国情怀的磅礴力量,拓宽剧种表现边界,丰富红色文艺创作版图。
浓郁的巴蜀风情贯穿全剧,彰显川剧作为地方剧种的文化根脉,增强剧目辨识度与本土观众文化认同感。精良制作、深刻主题、强烈戏剧张力及现代舞台语汇融入,有效降低年轻观众理解门槛,吸引大量非传统戏迷。其成功证明,只要内容过硬、形式创新,川剧完全能在当代文化市场赢得广阔天地。巡演及未来可能的影视化传播,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作为汇演重点剧目,《汉秀风华》将红色文化注入传统戏曲,助力川剧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题材突围,拓展表现边界,为非遗传承提供“红色路径”。其创作实践与汇演“以文塑旅”理念契合,通过联动“杨汉秀故里”等文化IP,推动川剧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戏曲传播壁垒,让年轻观众看见川剧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旧衣能裁出新样,古法可育出新风”,作品本身即是川剧新时代焕发活力的生动诠释。
从渠江岸边的个人抉择到民族解放的宏大叙事,《汉秀风华》以扎实艺术证明,传统戏曲唯有扎根本土文化、回应时代需求,方能实现真正传承发展。在汇演“活下来更要火起来”号召下,该剧为地方院团创作提供宝贵经验,让古老川剧在红色基因滋养中绽放璀璨时代风华。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简介
安静,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孙悦,四川传媒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来源:时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