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混动、燃油车未来占比|朱华荣、王晓秋在海口给出不同判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9:57 1

摘要:2025年9月27日下午,在海口举行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朱华荣、王晓秋、冯兴亚等多位汽车大佬纵论行业大势,从多元路径与协调发展等角度分享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出品|华汽研究院

2025年9月27日下午,在海口举行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朱华荣、王晓秋、冯兴亚等多位汽车大佬纵论行业大势,从多元路径与协调发展等角度分享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大家提出,全球新能源的渗透率可能会从2025年的25%提升到2030年的40%;整车厂、供应商以及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消失;要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创新为全世界带来更好的服务;汽车电动化的第三波浪潮,是以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电动化。

值得注意的是,朱华荣预计2030年,中国的汽车能源结构按照纯电、混动、燃油车三种技术路线,将呈现4:4:2的比例。然而,王晓秋代表的上汽对于纯电的预测并没有那么乐观,在他看来,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形成“433”的市场格局,如果按照纯电、混动、燃油车顺序,这个比例应该是“343”。

以下是华汽研究院编辑摘录的各位汽车大佬的演讲要点: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两方面原因让多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选择

今年1—8月,行业新能源突破962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了45%,预计全年初步分析可以到1600万辆,渗透率将达到50%。这种规模和高速的增长令人振奋。预计2030年,中国的汽车能源结构我们将它分为纯电(EV)、XEV、ICE。XEV就是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和REV(增程式电动车)加一起,ICE含HEV(油电混合动力),三种形态我们认为是4:4:2的比例。很显然,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新能源的渗透率可能会从2025年的25%提升到2030年的40%。

我认为未来企业大集团里,拥有燃油动力和新能源这两种动力大局的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目前,中国主要的汽车集团在电动化转型中都在实施多品牌发展,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多品牌发展在这一轮新能源智能化转型里面,能够为不同的用户创造不同的价值。因为用户群体差异很大,另外,在这一轮发展中,中国品牌要向上突破,重塑品牌形象,这是战略路径的选择,有助于打造具有更高价值的中高端品牌。

第二,通过同平台的开发和通用化的设计和多品牌的协同,可以大幅度提升规模。因为新能源时代,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以同平台的通用化设计,以1.3或者是1.4的费用开发出两个车型,通用化可以实现多品牌从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从而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Jochen GOLLER):整车厂、供应商以及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呈现的特征不仅聚焦于中国和欧洲市场,而是全球化的,很多事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纪元。

中国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我们在这里的销量是德国的2-2.5倍。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向中国的生产和研发投资。华晨宝马目前是沈阳和辽宁省最大的纳税企业,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继续开展良性竞争,作为辽宁省最大的纳税企业持续发展我们的业务。

我们也希望在创新和合作方面做到更多的平衡。

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是绝对的技术先驱,我们与中国顶尖的科技企业展开了合作,比如和Momenta合作进行智能驾驶辅助研发,希望在车内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助手。

现在整车厂、供应商以及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消失,因为大家会越来越融合创新技术,中国顶尖的创新技术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造福于消费者。

到2030年,我们的目标是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占到集团总销量的50%以上,这也是和中国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形成“433”的格局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市场接受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决定了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将是长期趋势。

具体来看,纯电动已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特别是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固定路线的商用车领域。同时,固态电池的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插电、增程、混动成为可电可油无里程焦虑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补充,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的区域和市场,未来几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70%,燃油车市场虽然大幅度萎缩,仍会获得一部分客户的青睐,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形成“433”的市场发展格局。

此外,燃料电池汽车在示范拉动下,已走过了从批量化技术认证、产业链构建到多场景示范的关键阶段。尽管仍面临氢源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发展速度远不及纯电和混动技术路线,但是在长途重载和商用车等特点场景下,具有清洁高效和续航里程长的独特优势,尤其是燃料汽车在生态脱碳路径上的战略价值与长期情景不能忽视。这凝聚了多年技术攻坚和模式创新的成果,连续性的支持和跨领域的协同布局,持续推动规模化布局,从而实现从备选项到优选项。

尊重市场规律,多种技术路线别并行发展,公平竞争,鼓励企业遵循市场优势进行选择,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任何一种技术路线上的进步,都是对全球低碳转型的贡献。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佟欧福: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创新为全世界带来更好的服务

“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希望通过团队合作不断进取和进步,实现我们的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将在北京、上海的两股创新研发力量集结在一起,汇聚了大量的本土人才,推动创新和迭代。

本周,我们刚刚宣布和字节跳动的合作,每一句“你好,奔驰”的背后都有豆包的AI大模型支撑。我们也会进一步推进在华创新的中国速度,希望能够兑现我们在中国市场做出的承诺,也希望有Momenta这样专注于安全和创新二者结合的合作伙伴,在中国与我们进一步携手前行,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创新为全世界带来更好的服务。这些来自产业界的贡献不仅聚焦在中国,而是汇聚在全世界。我们会打造最安全的汽车,也会致力于零排放,希望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零事故的智能与安全的汽车产品。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广州的电动车魅力指数高达17%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愿意选择绿色低碳产品,产业游戏规则重塑的背后,既是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是新能源车型带来的使用成本和用户体验的全面进化,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从使用成本来看,一般情况下,纯电动车每公里能耗成本仅为0.1-0.3元,约为燃油车的1/5-1/3。近期,广汽提出“电动车魅力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用电成本相当于用油成本的比值。基于这一模型分析,如果是以广州最低的后半夜波谷家用电价2.2元/度,用电成本仅为用油成本的1/17,也就是说广州乘用车电魅力指数高达17%,用同一模型测算,德国电魅力指数相当于2.5%,挪威的电魅力指数相当于6.4%。电动车平均维护成本和同级燃油车相比降低30%-50%,综合来看,全球大多数重点市场,电动车明显更具有使用成本更低的经济性优势。

从使用体验来看,新能源车带来了可量化、可感知的显著提升。动力方面,主流新能源汽车零百公里加速进入6秒级,城市路况起步,超车响应比同功率燃油车快30%以上。智能驾驶方面,L2级别的辅助系统已经建成标配,自动泊车也切实有效地解决了用户停车的难题,高技术的驾驶功能更是在减轻驾驶者疲劳方面有超出期待的体验。这些直观、实用的升级正是新能源汽车赢得用户青睐的关键所在。

从生活方式来看,不仅要零碳,更要零焦虑。未来的消费者必将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对绿色的理解也将同步升华为对高品质、高科技、完美出行体验的追求。我们更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零焦虑的绿色出行体验,努力消除用户对安全、续航、成本与服务等方面的顾虑,让绿色出行真正成为用户放心之选。

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总经理小西良树:本土化研发的三项举措

中国已成为全球移动出行的研发试验田,我们在传承全球汽车研发所积累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将调整研发战略,转向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本土化驱动研发模式。我们的本土化研发有三项核心举措。

一是在中国建立One R&D体制,这种研发体系。除了IEM常熟研发中心以外,合资公司也有自身的研发中心。通过将原本分散在中国的研发资源进一步整合,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快研发速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是在中国建立RCE(Regional Chief Engineer)的制度,任用最了解中国情况的负责人担任研发负责人,并以其为核心打造我们的汽车产品。年轻的工程师会在时代担起重任,今后以他们为中心,在中国打造更好的汽车产品。

三是进一步地巩固与中国合作伙伴和本地供应商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与核心产业参与者,包括一汽、广汽、比亚迪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我们会落实改革,同时增强产品竞争力,推进研发速度。

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汽车电动化的第三波浪潮,是以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电动化

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推动绿色能源与交通电动化融合发展。面向电动出行业务,我们的定位是: 新能源车运动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智能充电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新能源车运动域,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是最大的豪华,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架构设计来提升汽车安全,从单点“部件安全”到系统“架构安全”。

在充电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补能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架构和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的面向未来发展的充电设备,为车主带来加油般的充电体验。

现在电动车已经进入超充时代。“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成为超充的代名词。去年我们和四川省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以及伙伴一起,建成了成都到珠峰大本营的318超充绿廊,全线两千多公里,40多个全液冷超充场站,在过去一年里,经受住了高海拔、高严寒等极端环境的考验,让电动汽车开上珠峰大本营,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我们认为,汽车电动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波段发展,中国已进入第三波。10多年前,中国进入第一波汽车电动化浪潮,即运营车辆的电动化;5年以前,进入第二波浪潮,即私家乘用车的电动化;从2024年起,我们认为马上应该进入第三波浪潮,即以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电动化。我们预测未来10年,中国电动重卡数量将以数十倍增长,存量跨越600万辆,这对电力的需求将提升10倍。

重卡电动化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降低碳排放和物流成本最重要的发力点,需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但目前还存在挑战,充电慢、网络不健全,是电动重卡市场化的主要短板。

来源:华汽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