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拂晓”的号角再催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0:18 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历经沧桑、声名远扬的报纸——《拂晓报》。它如同一束光芒穿透战火的硝烟,传递着党的声音,凝聚着军民的力量。

——写在《拂晓报》创刊87周年之际

拂晓报记者 刘丽 谢文东 马竞

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有一份历经沧桑、声名远扬的报纸——《拂晓报》。它如同一束光芒穿透战火的硝烟,传递着党的声音,凝聚着军民的力量。

从那时起,《拂晓报》便以其鲜明的党性、人民性和战斗性,成为边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拂晓报》报史馆。 记者 蒋帮煜 摄

(一)

重走拂晓路,入眼尽峥嵘。

8月6日,拂晓报社“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采访团首站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追寻历史足迹,感悟办报初心,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采访团重温《拂晓报》发刊词,铮铮风骨可感,潇潇精神永传。

1938年秋,抗日烽火燃遍中原,中共中央决定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当年9月29日,游击支队誓师东征。就是这一天,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一家农舍中,《拂晓报》诞生了。彭雪枫亲自题写报名,并撰写了《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发刊词。

战火纷飞中,《拂晓报》不断传递出胜利的希望。从誓师东征、挺进豫东敌后,到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到3个月反顽斗争,再到粉碎日顽的33天“扫荡”进攻,再到回师收复豫皖苏边区……伴随着抗日烽火,《拂晓报》坚持出版、不断改进,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和革命热情。

“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拂晓报》坚持开门办报,尊重新闻规律,讲真话、说实话,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同甘共苦,让群众和战士唱主角,赢得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任和拥护。群众也把这份报纸当作良友,一起行军,一起战斗,十分珍视和爱护。《拂晓报》因此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战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报晓鸡”。

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铁血的历史不容忘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拂晓报》通过历史回眸与现实观照的结合,浓墨重彩推出“抗日烽火路”全媒体主题报道,引导民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出磅礴力量。

依托《拂晓报》自身的红色资源和厚重历史,报社组织精干力量,徐徐展开“红色记忆——一张报纸的抗战”全媒体采访活动,分赴河南、江苏、北京等地,追寻《拂晓报》87年来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梳理《拂晓报》创刊以来重要的抗战报道,多媒体联动推出专题《抗战时期版面回顾》;整理老报纸,缅怀老报人,讲述《拂晓报》的抗战历史以及《拂晓报》与彭雪枫将军的情缘。《枫染万山映拂晓》《淬火拂晓 红色黎明》等重磅稿件感人肺腑,令人泪目,催人奋进。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宿州是一方厚重的红色热土,曾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拂晓报社深入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和抗战故事,充分展现在这片被战火灼烧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宿州军民以信念为火炬、以血肉为壁垒,誓死抗争的恢弘画卷。

记者深入宿州烈士陵园、灵璧县灵北抗日中学、埇桥区芦岭镇盛圩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和革命遗址采访,推出的《烽火盛圩铸英魂》《筚路蓝缕开新局 挺进敌后奠新基》等重磅报道叩击心弦,展现今昔巨变。走访专家学者、当地群众和英雄后人,深挖宿州籍抗日英雄的抗战故事,还原历史瞬间,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长明。推出《抗日烽火路——致敬老兵》专栏,以走近抗战老兵的形式,倾听老兵们忘不了的事、还牵挂的事……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炬永不熄灭。《拂晓报》以笔为枪、以纸为旗,用心用情讲述那段激荡人心的抗日烽火岁月。正如一位老报人所言:“80多年前我们用新闻当武器争取胜利,今天我们正用新闻当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

(二)

步入《拂晓报》报史馆,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件件珍藏的实物、一个个复原的场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鲜活的教材。这里深沉记录着彭雪枫将军和一代代拂晓报人,用心血和汗水乃至流血牺牲换来的辉煌成就、凝结的拂晓精神。

“战争年代,报社先后有15名烈士血洒疆场,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报史馆讲解员介绍。老一辈拂晓报人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信念,动员军民,鼓舞军民,并同军民一道顽强战斗,在灾难深重的黑夜,播撒着火种,传播着希望。

知所来,明所往。和平时期,拂晓报人不再直面生死考验,但注入血脉的红色气质历久弥坚。

在拂晓报社三农新闻部,青年记者夏冕正在整理一天采访的新闻素材。凌晨4点出发,夏冕和同事跟随铁路养路工,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他们战高温、斗酷暑的工作场景。“致敬烈日下的坚守,一线工人未曾缺席,我们记者也在路上。”文字记录、出镜采访、视频制作,夏冕全程参与,轻车熟路。

时代变迁,初心不改;媒介更迭,使命不渝。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拂晓报人不变的追求。拂晓报人始终扎根宿州人民火热的实践,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把自己的新闻理想融入伟大的时代洪流中。

连日来,《拂晓报》精心策划的“流动的史诗——新汴河”全媒报道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前期,报社组织精干力量,历时两个多月,深入豫皖苏三省沿线城市,走访上百位专家学者、开挖河工和基层群众等,深入挖掘这条宿州“母亲河”的历史背景、开挖过程、治理成效和水韵风情。

重头稿件用心打磨、专题版面悉心编排、图文视频精心制作……系列报道经报、网、微一体传播,获得广泛点赞,并被大量转载。网友评价,这组系列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充分展现了新汴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治水、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永恒的历史使命。《拂晓报》聚力让主流价值抵达千万用户,从“国之大者”中找方向,在“民之大业”中找落点,把准政治方向,强化主题策划,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融媒精品。

聚焦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报社抽调精干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深入县区园区、企业厂房,开展“活力中国调研行”“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行进式采访,奏响“强工兴产、产业强市”最强音。

凡重大,必创新。拂晓报社围绕宿州市举办的首届白居易诗词大会,提前谋划,主动策划,集合“报网微云屏”全媒体矩阵,让专版、图文、音视频、直播等传播手段“众声合唱”,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传播力的融媒产品。

(三)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辉煌。

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是新时代拂晓报人面临的崭新课题,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真正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作为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的《拂晓报》,已形成了集报、网、微、屏于一体的融媒体矩阵。与此同时,报社采编人员全员进入互联网“主阵地”,以“主力军”的状态全面挺进主战场。

创意策划、技术加持、全媒传播,越来越多高颜值、轻量化的融媒产品精彩呈现。《宿州即将迎来“好房子”时代》《拥抱“云端”赋能发展》《你知道吗?竟然提到了宿州!》……点开“宿观”融媒工作室创作的融媒作品,有对宏观形势的剖析,有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还有对热点话题的捕捉,主题鲜明,画面丰富,制作精良。

步入媒体融合深水期,从“纸端”走向“指端”,《拂晓报》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坚持“以作品论英雄”。强化内容生产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新闻作品的奖励力度,常态化评选和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建立“无采访不新闻”的采编工作制度,锲而不舍纠治“软散懒赖”等不良作风,引导编辑记者弘扬老报人的优良传统。建立“融媒工作室制”“首席制”“项目制”等新型生产组织运营方式,充分激发采编队伍创新创造的活力动力。

坚持“育人才促发展”。持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实操性强的青年人才队伍,扭转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局面。与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宿州学院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全面提升报社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

坚持“聚合力融传播”。精品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拂晓报社把全面统筹、深度策划、融合传播作为采编工作原则,常态化开展报社党组班子布局谋划、采编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媒体行动”,连续推出“流动的史诗——新汴河”“红色回响——致敬淮海战役胜利75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动优质内容生产和传播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每一次报道都是全媒体报道”已成为共识。

以“拂晓”之名,与时代偕行。从墨香四溢的报纸到字节跳动的屏幕,《拂晓报》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拂晓报》的叙事还在精彩上演。

听,“拂晓”的号角再催征!

来源:驻马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