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国际上因为一个专家的采访炸了锅,主角是挺有名的政治学者伊安・布雷默。2023 年 6 月初,他在印度电视台聊了个特别敢说的话题:要是美国不行了,谁来当新的超级大国?
最近国际上因为一个专家的采访炸了锅,主角是挺有名的政治学者伊安・布雷默。2023 年 6 月初,他在印度电视台聊了个特别敢说的话题:要是美国不行了,谁来当新的超级大国?
结果他说的答案,跟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 —— 不是中国,居然是印度!这话一出来,全世界都在讨论。想搞明白这事儿到底咋回事,还得从那场访谈说起。
布雷默在国际关系圈里挺有分量,他说的话不少人都会当参考。这次访谈里,他主要说了三层意思:第一,现在的世界已经没有单一的 “老大” 了,就连美国自己都在慢慢收缩,不想管那么多全球的事儿;第二,以后 “超级大国” 可能不是以前那样只看一个国家,说不定是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主导者;第三,真要说谁能接美国的班,他觉得印度有戏。
这访谈一播,就像往水里扔了块大石头,不光政治圈讨论,连财经圈都跟着热闹。支持布雷默的人,都拿印度 2023 到 2024 财年的数据说事儿:出口总额一下子冲到 7782 亿美元,创了新高;GDP 也突破了 4.187 万亿美元,稳稳坐在全球第四的位置。更关键的是,印度有 14.3 亿人,平均年龄才 28 岁,年轻人多,这在发展里可是大优势。再看经济增速,中国大概是 6% 左右,印度还能稳住 6.5%,好多权威机构都预测,再过三十年,印度说不定能变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光看经济还不够,印度在军事上的动作也不小。现在印度有 145 万现役军人,再加上 120 万预备役,人可不少;空军有 700 多架战斗机,海军更厉害,都有两个航母战斗群了,连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都在慢慢完善。这么看,印度已经不是只在南亚厉害,而是想往全球层面的玩家方向走了。
外交上,莫迪政府也下了功夫,一直想打造 “全球南方领袖” 的形象,效果还真不错。印度跟美国、欧洲、日本这些主要经济体关系都还行,而且总说自己搞 “战略自主”,不随便跟谁站队,这种灵活的外交方式,确实让它在国际上有了不少独特的空间。
不过,别看表面挺风光,印度藏在背后的问题也不少,而且都是挺难解决的那种:基础设施跟不上,路不好、电网不稳是常事儿;社会阶层分的太明显,有钱的特别有钱,穷的特别穷;还有种姓制度的影响,到现在都没彻底消除;想搞点创新,动力也不够。跟中国那种说干就能动员起来的能力比,印度要真变成大国,还得跨过好多坎儿。
就说制造业吧,印度的 IT 服务业确实厉害,在全球都有名,但到了高端制造、核心技术创新、整合全球供应链这些关键地方,就明显跟不上了。要真当超级大国,光经济规模大没用,还得能制定国际规则才行。就像美国当年能当老大,靠的是金融体系厉害、科技能创新、还能把自己的制度推广出去,可不是只靠 GDP 高。
有意思的是,布雷默在访谈里还提了一嘴,说中国其实不想当超级大国。这倒能看出中国的战略变了 —— 不再一门心思跟美国比着赶,而是在经贸、区域安全、技术标准这些方面慢慢发力,一点点提高自己的话语权。能制定规则,才是中国现在想走的大国路子。
说起来,历史有时候还真像。19 世纪末美国能起来,就是靠年轻人多、赶上了工业革命、外交也灵活,趁着英国不行了,接了它的班。现在印度虽然也有年轻人口和地缘优势,但面临的麻烦比当年美国可多太多了。就像以前拜占庭帝国衰落后,不是哪个大国接着管地中海,反而是擅长做贸易的威尼斯城邦冒了头 —— 大国之间的更替,从来不是比谁规模大就行。
拿数据比一比更明显:印度的出口只占全球的 1.8%,而中国占了 14%,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军事上,印度虽然人多、装备看着不少,但自己能创新装备、能给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跟美国比还差着代呢。这说明一个挺现实的事儿:能不能当国际上的 “老大”,关键看能不能制定规则,不是人多或者经济涨得快就行。
布雷默这话说出来之所以争议大,就是因为它戳中了国际秩序要怎么变的核心问题。支持的人看到印度的潜力,但更多观察家觉得,以后的世界可能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多个国家一起管事儿。中美印三个国家各有各的角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说不定比只有一个超级大国更符合历史的走向。
这场讨论其实也给了我们三个启示:第一,专家说的话不能全信,得结合当时的情况好好分析;第二,经济规模涨了,不代表就能自动当领导;第三,真的大国,得能经得住全球治理的考验,建立起让人信服的制度。印度虽然有潜力,但要真能制定规则,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回头看看历史,从英国到美国,每次谁当 “老大” 换人的时候,新起来的国家都得在创新能力、规则影响力、能不能担起全球责任这些方面都过关才行。就像明朝的时候,朝贡体系维持不下去了,东南亚的港口城市就趁机发展起来 ——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规定必须有一个超级大国,以后的世界,说不定就是没有绝对 “老大”、多个国家一起治理的新时代。
来源:猫眼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