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对夫妻生6胎,到现在生2胎都嫌多,印度真的也生不动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23:44 1

摘要:因为一想起印度就想到一对父母怀里抱的,地上站的,简直可以用一堆孩子来形容。

如果突然间问你,你觉得哪个国家最能生,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印度。

因为一想起印度就想到一对父母怀里抱的,地上站的,简直可以用一堆孩子来形容。

今年上半年,新的世界人口统计结果出来了,印度的人数可谓让人大开眼界,按照联合国的口径,印度人口约14.28亿,甚至略高于中国。

自然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人口国。

一旦看见这样的数字,肯定不免有人发问,他们怎么还这么能生?是经济状况比较好吗?

可事实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

你看着现在这个数字这么大,其实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到2.0左右,新德里十年间又降了近两成。

而且就这样的数字还是49岁以下的已婚女性里,愿意要二胎的只剩差不多四分之一之后的状况。

如果经常关注各国人口数据的应该知道,在十年前,其实这个比例还是六七成。

现在数据变了,其实是观念已经在出现不同了,也可以说是现实在推着走。

咱们可以把时间往回倒。

在1952年的时候,独立才五年的印度那时的全国人口为3.8亿。

而在1770年至1950年间三十次饥荒,当时经济弱,口粮紧。

当时的政府也很清楚:这时候人多就不是纯利,而是负担。

所以在那一年,国家层面出台便提出计划生育。

但是可不要把他们的计划生育和我们国家的同等看待。

印度这个国家的计划生育只不过是轻推,并不是硬管。

就比如在田间地头上会挂上横幅,而且广播里也会反复念口号。其实通过那时候人们的接受程度就能看出来,说服远比约束要温柔,也更慢。

而且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关键人物的不坚定。

对此尼赫鲁公开支持控制人口,但他的心里却相信“只要都有活儿干,人口就不是问题”。

这也就导致了当时的印度形成了上行不硬,下行不紧的局面。

包括议会里545位议员,其实真正按“两孩”行事的只有111人。

多子女在当时,并不是特例,而是常态。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到了1960年,人口涨到4.5亿,这第一波“控”的尝试也就宣告无功。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风向在1966年突然骤变了。

因为这一年英迪拉·甘地上台了,打法从“劝”直接就切换到了“管”。

在他的管理下绝育指标层层被压实,但是主攻对象是男性,方式多为输精管结扎。

这样一来诱因也被摆在了台面上:像是子女上学、工作、住房都被优先照顾;完成任务的村子,饮水、灌溉、通电优先安排;基层干部干脆自掏腰包送自行车、食用油和大米。

不仅如此,竟然还直接用金钱来实行政策。

如果二人在婚后三年再要第一胎,还有7500卢比奖励。

这样看一下,政策可以说是又硬又细,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都这么好的政策了,现实却依旧很残酷。

谁敢想六十年代后十年,人口竟然仍净增一个“1亿”。那么这时候不仅有人发问了奖惩都齐上了,为什么照样顶不住?

其实这要从根上看。

要知道在他们的宗教传统里,“多子多福”并不是一句口头禅,而是植根日用的价值秩序。

这也就是说其实在印度人心中生育,被理解为命运轮回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被证实过的,就比如曾经有媒体追逐过米佐拉姆邦查纳一家,这一家一共39位妻子,更是上百名子嗣的“巨型家族”。

在贫民窟里,其实对于这种家族还有句更直白的口号。

那就是宁可挨饿,也要生孩子。对外人,可能这样的选择不合算;但是对当事人来说,这是保险,是传承,也是现实的赌注。

那么既然温和不成,就干脆加码。

于是第二阶段的主旋律就变成了硬约束。

就比如超生罚款,不做绝育,公务员考试没门,升迁无望;生三胎,孩子入学受限;在大城市买房,也要看“绝育证明”;三轮车执照、低保资格,统统和手术挂钩。

当时顷刻间“不绝育无执照”的标语贴满墙角。

基层干部和警察更是也都加入到这场行动去了,都开始背着表格挨家挨户,白纸黑字落实到人。

但是这种治理方法也带来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很多青壮年白天不敢回家,晚上又躲在角落。

而被抓去手术的,常常是单身、超龄,甚至是街头流浪者。

就比如在1976年这一年,约620万男性都做了结扎

但是要知道其实印度的医疗条件并不算好,也因此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包括术后感染、后遗症频发,白白害的两千多人丢了性命。

紧接着抵抗也随之而来。

在1975年的时候,北方邦记录了240起暴力事件。

这次事件使得风向再次逆转。在1977年选举的时候,英迪拉·甘地落败,这条“急刹车”的路也由此打住。

接下来便是新政府开始接手,首先做的就是先给部门改名:从“计划生育”到“卫生与家庭福利”。

而且不止如此,思路也跟着改,压多生,变奖少生;堵,变疏;“只管数量”,变“配套服务”。

而且还在农村推二孩家庭,配合避孕、产检、健康教育一起上。

这次的政策还有一个关键的转折,那就是从“以男为主”到“以女为主”。

因此宫内节育器也被快速普及,一些地方更是把输卵管结扎当常规项目,但是粗糙的现实仍然没有退场。

在2014年11月的时候,中部某“绝育营”就因操作不当、消毒不严,15名女性术后感染身亡,看着完全可以用触目惊心形容。

但是即便如此,在2017—2018年全国仍做了约147万例绝育,而且残酷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还是落在了女性身上,但是补助却不过六百到一千四百卢比。

虽然这次残酷,但确实也是有效果。

终于人口的曲线开始往下走了:在1990年,总和生育率降到4.04;2000年,进一步降到3.31。

然而在这个平均数背后,其实还有很大的裂缝存在。

就比如比哈尔邦,人口占全国十分之一,但是GDP却贡献不到3%,三分之一的人在贫困线下,生育率却稳在3.0以上。

再看西孟加拉等工业重镇,生育率只有1.6。

这种现状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另一道深沟,那就是性别不平等。

如果按照传统,儿子是要在父母火葬时点燃柴堆,灵魂才能安宁;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嫁妆制度,就是要把儿子和“收入”隐秘地绑定。

关于这个说法,坊间有句狠话:“一家三姑娘,家底掏空。”

因此,也产生了不少悲剧。

在2019年的时候,旁遮普邦一名男子因第五胎仍是女孩而勒死妻子,这听起来就令人发指。

而且据相关官员指出,每天大约有两千名女孩在子宫里“被消失”。

也就是说其实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被统计学称作“失踪人口”的人群里,其实约四千六百万是女孩。

虽然对一些家庭来说,女孩意味着“持续成本”,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这也是很多命运的起点。

而关于印度人口的转折,其实从城市开始。

当时的房价抬高了门槛,教育也加重了负担,导致抚养成本增高。

因此印度时报的估算也给出过一个刺眼的数字:从出生到成年,一个孩子大概要花674万卢比,折合人民币五十多万。

生育这个词汇终于不再是任务了,变成了责任,他们的思想从“应该”变成“能不能负担得起”。

紧接着就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让这场转变变得更稳。

要知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度妇女中约九成是文盲,后来在2011年,这个比例降到35%。

这意味着什么?

这也变相在意味着延后婚育,意味着女性终于可以自己决定。

现如今如果问他们中的人要不要二胎?越来越多人的想法都是摇头。

虽然生育率在降,但其实人口总量还涨。联合国把印度的人口峰值画在2060年前后,约17亿。

而且与此同时,其实“人口红利”也仍在释放:劳动力充沛,成本相对低;海外务工的汇款每年也以千亿美元计入国民收入。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莫迪也在反复强调“八亿年轻人”的潜力,制造、外包、数字化基础设施,这每一条路线其实都需要人手。

虽然看起来有所缓解,但其实节奏还是不一致的。因为窗口期仍然在,包括老龄化的倒计时也依然在。

这其实很像两股力量,一起拉扯。

所以说那条“印度成全球人口第一”的新闻其实干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置换,而是应该说是印度一条跨越七十年的曲线。

印度其实也一直在努力,就看政策从轻推到强压再到配套,中间还有宗教和习俗不断回弹,以及贫困与不平等像深根,城市化与教育更是像刀锋一样。

就是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到现在有人为奶粉、学费、房租一本一本记账,也有人信守仪式里的规矩,以及有人把二胎的念头悄悄收回。

我们不得不相信的是,其实接下来的社会生得少,是趋势,但是人的总数量多,是现实。

来源:东观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