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在求职时面临的是一种“要么高薪、要么底薪”的薪资格局:互联网大厂、金融投资、头部咨询等行业开出动辄年薪三十万、五十万甚至更高的岗位,吸引着尖子生竞相角逐;而另一端,销售助理、行政岗、基层运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在求职时面临的是一种“要么高薪、要么底薪”的薪资格局:互联网大厂、金融投资、头部咨询等行业开出动辄年薪三十万、五十万甚至更高的岗位,吸引着尖子生竞相角逐;而另一端,销售助理、行政岗、基层运营等岗位的起薪却常常徘徊在三四千元,甚至不足以覆盖一线城市的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至于过去大家眼中“中等收入、相对稳定”的岗位,似乎正逐渐从市场上消失。
这种“薪资断层”的现象,并不仅仅是个别大学生的主观感受,而是就业市场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一趋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高薪岗位的稀缺与集中
当下,所谓“高薪岗位”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金融、互联网、咨询、部分硬科技企业。这些岗位的共同特点是高门槛、高强度、高淘汰率。招聘时,往往只向来自重点高校、具备海外经历或具备极强专业背景的人才敞开大门。
比如,金融投行类岗位,每年招聘人数有限,而候选人却来自全国乃至全球顶尖学校;互联网大厂虽有大量岗位,但真正能拿到“高薪 package”的,多是算法、研发、战略分析等核心部门的人才。换句话说,虽然“高薪”引人注目,但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一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豪赌”。
因此,高薪岗位的存在,并没有改变整体大学生就业的“低起薪”现实,反而凸显出普通毕业生在薪资上的落差感。
底薪岗位的泛化与扩张
与高薪岗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薪岗位的数量正在扩张。新经济环境下,服务业和平台经济不断膨胀,外卖、快递、直播、电商客服等新型岗位吸纳了大量年轻劳动力;而传统行业中,大量初级岗位(如行政助理、普通文员、基础销售)薪资上涨缓慢,甚至在某些城市出现“多年不变”的情况。
这些岗位虽然数量众多,但其价值往往建立在“可替代性”之上。换句话说,一个人离职,很快就有人能顶上去,企业自然缺乏提升薪资的动力。结果是,大学生的学历优势在这些岗位上并不显著,他们的工资水平甚至与中专、高职毕业生相差无几。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许多毕业生感叹:“读了四年大学,最后和没读大学的人拿差不多的工资。”
中间层岗位的“挤压效应”
曾几何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银行普通岗位,被视作大学毕业生的“体面出口”:工资不算特别高,但稳定性强、收入适中,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改革推进和就业竞争加剧,这些岗位的“中产属性”逐渐消解。
一方面,编制类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愈发激烈;另一方面,即便入职,薪资待遇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年轻人感到“稳定但贫穷”。与此同时,市场化企业中原本存在的大量“中间层”岗位,要么被自动化和数字化取代,要么被外包、降本,从而挤压了大学生就业的缓冲空间。
于是,大学生就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哑铃型”结构:头部岗位少而精,尾部岗位多而散,中间岗位逐渐被挤压,导致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背后的深层原因
经济转型: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期,制造业与传统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而新兴行业又无法吸纳所有毕业生。教育扩张:大学扩招让学历不再稀缺,普通本科生的“红利”消失,导致与薪资对应的岗位层次错位。用人逻辑变化:企业更愿意为“极少数顶尖人才”支付高薪,却不愿为“普通岗位”支付溢价。换句话说,中等水平岗位的价值被削弱。社会心理落差: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放大了高薪岗位的曝光度,使普通毕业生更强烈地感知到“薪资断层”,从而产生焦虑。对大学生的启示
面对这种“高薪—底薪”的两极化结构,大学生需要做出更清醒的选择。
认清自身定位:并非人人都能进入高薪行业,盲目跟风只会加剧焦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节奏和兴趣的领域,才是长期可持续之道。拓宽能力边界:在一个岗位容易被替代的时代,复合型、跨界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懂技术的管理者,懂市场的理工科人才,往往更容易突围。重新定义“体面”:体面不一定等于高薪。稳定、发展潜力、个人成长空间,也应纳入价值判断。灵活就业的可能:在数字化背景下,兼职、自由职业、副业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收入模式,或许能弥补“中间岗位”消失带来的缺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高薪与底薪”格局,既是经济转型的映射,也是教育扩张与社会心理的综合结果。中间层岗位的消失,意味着年轻人必须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与更复杂的选择。有人选择拼命冲刺头部,有人选择安于低薪稳定,也有人探索自由职业或创业的新路。无论如何,这场结构性变化不会在短期内逆转,但它或许会倒逼社会重新思考:在未来,如何为青年创造更多“有尊严的中等岗位”,让“体面工作”不再成为奢望。
来源:抽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