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经济学:为什么就业率下降经济不衰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2:21 1

摘要:9月初,美国劳工统计局对去年3月到今年3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下修超过90万,为20年来这个数据下修最多的一次,加上8月的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仅22,000 个,远低于过去十年内正常的月度平均水平,这种修正意味着目前已经达到了衰退的程度。

真正有危险的,不是初级白领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传统宏观经济无力解释的现象。

9月初,美国劳工统计局对去年3月到今年3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下修超过90万,为20年来这个数据下修最多的一次,加上8月的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仅22,000 个,远低于过去十年内正常的月度平均水平,这种修正意味着目前已经达到了衰退的程度。

但其他经济数据并不支持“衰退”,8月,美国的失业率为4.3%,总体仍处于历史中等偏低水平,并未达到代表衰退的6%以上的水平。

增长数据也是如此,多个大行预测第二季度GDP年化季率终值上修至3.8%,第三季度GDP追踪预测也调升至2.6%,远远达不到衰退的标准。

为什么就业数据差,失业率一般,但经济增长却不错?

研究机构对此有很多解释,比如政府查非法移民,导致就业数据差,但不在统计内的失业率不差;比如经济数据统计人手不足导致的统计误差;比如关税冲击,让企业既不敢招聘,又不敢裁员。

这些解释都偏短期,预示着未来要么经济加速下行向就业数据靠拢,要么就业市场恢复生机向经济增长数据靠拢。

但如果是长期的原因呢?

有一种非传统经济学的解释越来越被更多证据认可,即,这个矛盾现象主要是AI投资造成的,而且,它将长期改变经济与就业结构。

一份来自德意志银行的宏观研究报告认为,正常情况下,美国早已陷入衰退,只是因为有大规模的AI基础建设投资,类似中国政府以前爱搞的大规模基建的刺激,才避免了衰退。

报告认为,本轮AI投资是由从事大规模云计算、网络传输和存储服务的科技巨头主导的基建军备竞争,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以及甲骨文等,它们的资本支出增长预计在今年达到顶峰。

巨头的资本开支,不但刺激了美国经济,在科技密集的北亚地区,由于芯片被豁免关税,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提前采购,日本台湾和韩国股市也涨声一片——事实上,本轮领涨A股行情的海外算力板块,都是受益于这些科技巨头的AI投资。

但AI投资跟传统制造业投资不同,它很难带来就业机会,所以就业数据没有表现,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目前集中投入的AI数据中心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一个数据中心需要数十亿美金巨额投入,主要用于土地、电力、冷却、服务器、芯片等,但建成后只需要少量运维人员。而大部分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度更高,即便有自动化,一个汽车厂仍需数千名工人。

同样金额的投资,AI 基建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只有传统制造业的10%。

其次,AI算力集群一旦搭建完成,增量需求只需扩容机架,不会线性增加人力,AI研发也高度依赖自动化工具;而制造业规模扩大往往意味着更多生产线,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最后,AI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上下游集中在少数高科技企业,供应链层级有限,且集中在少数地区;而制造业的产业链长,从原材料、零部件到运输、零售,都能吸纳大量中低技能就业,且分布广泛。

所以,AI救得了经济数字,但救不了就业率。而且AI基建能否真实产生效益,能否持续投入,还取决于后续真实的AI应用需求能否出现爆炸式增长。

更糟糕的,即便这个AI数字机房真的转化为需求,仍然会持续压制就业数据,甚至会长期改变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传统关系。

前面说过,近一年美国的就业数据还有一个特点:失业率不算高,但就业数据持续恶化,这个奇怪的数据结构,也与AI有关。

首先是美国的劳动参与率,8月为59.6%,降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58%的低点,仅高于疫情期间。

美国还有一个较宽口径的失业/闲用劳动力指标 U-6,不仅包括常规失业者,还包括不太积极找工作者和兼职者,8月这个指标约为8.1%,显著高于常规失业率,说明有不少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足就业”状态。

U-6指标与失业率的差,经济正常时应该在3%以内,超过 4%,说明就业质量下降,兼职/隐性失业增加。

所以,失业率不高,但就业数据看起来差,真正的原因可能就在最后一个数据——不足就业上。

相比欧盟和日本,美国人找工作更类似于中国疫情前,职业流动性很强,加薪靠跳槽,而且不难找工作,企业也习惯于常规招聘,去应对员工的高离职率。

所以不足就业往往意味着上述规律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

1、薪水低,但不敢辞职,怕找不到工作,选择兼职打第二份工,企业对需求不确定,不敢增加全职岗位,加大兼职的招聘,这些会导致就业数虚高;

2、对找工作失去信心,技能和岗位匹配度差,其数据既不在失业,也不在就业,拉低劳动参与率。

不过,这种“就业不足”的现象,在每一次衰退之前都会看到,为什么认为这与AI有关呢?

这就不得不提近期那份引发热议的论文。

哈佛大学两位劳动经济学博士近期有一篇论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偏重资历的技术变革:来自美国简历和职位发布数据的证据》,分析了包括285,000家招聘公司,6200份简历和超过1.5亿次的招聘记录,揭示了AI对就业市场已经发生的冲击。

论文把这些公司分为两组:简介中使用了AI技术的AI采纳公司,没有相关描述的未采纳公司,结果发现,在AI技术革命的半年后,在低级职位的招聘数量上,两者的差从持平到一路向下(前者小于后者),而在高级职位的招聘数量上,两者的差保持着原先一路向上的趋势。

结论很明显,采纳AI技术,抑制了公司招聘初级职位的意愿,对高级职位目前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进一步把初级员工的变化分为新招聘、离职和晋升,比较了变化后,认为,公司在利用AI取代员工时,并不是粗暴地解雇,而是减少招聘。AI采纳者公司在2023年第一季度后,初级职位招聘平均每个季度下降22%。

其中的逻辑也非常好理解,下降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员工中初级岗位大多与文书、客服有关,也是AI目前最得心应手的领域。

另外,美国的批发零售业行业也是喜欢大量使用兼职的行业,与U-6数据吻合。

根据报道,很多公司甚至加强了对在职员工使用AI的培训,以替代那些本应被招聘的员工——这也解释了前面的失业率与就业数据的矛盾。

但如果初级员工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那未来的高级员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这篇论文还有一个毕业学校数据,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论文把员工毕业的大学分为五个等级后发现,最容易被AI替代的是Tier 2和Tier 3的大学毕业生。

按照论文的等级对应中国的大学,Tier1大致相当于C9这个级别,Tier2相当于211和后排985,Tier3相当于双非一本,Tier4是二本和民办本科,Tier5为社区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大专。

这里预示了大企业未来招聘初级员工和校招的两个倾向:头部985是为公司培养未来管理人才,相当于储备干部;而二本和大专是为了用低成本招AI无法替代的劳动力。

不过,不要觉得这是AI划开的人才鸿沟,现行的大学分类是为了适应以前的人才需求,这个趋势如果延续下去,大学的专业也会更按照上述两个倾向进行调整,大学会设置更多AI无法代替的专业,最终把中间的U型底填平,毕竟能招211毕业生,谁会招大专生呢?

更重要的是,AI会创造更多需要大量员工的新产业。

从经济学的角度,这种变化在AI之前发生过多次,自动化和劳动力都是资本投入的生产力要素,这个过程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产出

A:技术水平

K:资本(包括机器、自动化)

L:劳动投入

α:资本份额

从成本的角度,K和L不只是单向替代,而是相互代替,资本家认为哪一个成本低就用哪一个,这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大概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大规模的流水线和自动化工厂,一直在取代传统的职位,导致就业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下降;

第二阶段,自动化成本边际下降的趋势停止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而新技术又会创造出一些需要大规模劳动力的新行业,招聘活动回升,劳动力回报回升。

这就是由经济学家Acemoglu & Restrepo在2018年提出的“自动化与新任务创造”模型:

经济中有很多任务I,一部分任务[0,I] 可以被机器完成,另一部分侨务[I,1] 只能由劳动完成。技术进步会推动I扩大,导致更多任务被机器替代,但同时也会催生新任务,大量新职业出现。

举一个例子,5G和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促进了工厂智能化,导致了制造业初级工人的饱和,压制了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但5G和物联网又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外卖、在线打车、共享经济新产业,这些新产业又得益于较低的制造业转移人力成本,可以大规模的吸纳又不至于导致人力成本暴增。

过去的自动化发生在蓝领工人领域,AI冲击发生在初级白领身上,但生产力要素相互代替的原理不变,只要初级白领供应过剩,成本有优势,未来就会出现大量需要初级白领的新产业,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

所以真正危险的并不是新入职场的初级员工,而是工作10年仍然是简单白领的资深员工,就像新生代蓝领员工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而美国铁锈地带的中年失业工人即便通过工作培训等救济政策,成功再就业率也不足15%。

未来这群“工作10年仍然是简单白领的资深员工”,就像20多年前的国企下岗职工,可能才是AI时代最大的牺牲品,对于这个群体,可以看一看我前年写的文章《直接给居民发钱,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来源:人神共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