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识庞沁文先生,是在二十年前。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接到一位操着西北口音的同志的电话。一番交流,我才知他是远在山西太原的庞沁文先生,那时,他正担任《编辑之友》杂志的主编。
认识庞沁文先生,是在二十年前。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接到一位操着西北口音的同志的电话。一番交流,我才知他是远在山西太原的庞沁文先生,那时,他正担任《编辑之友》杂志的主编。
在此之前,我虽然应约写过少量编辑体会之类的文章,但大多发表在本省办的《出版科学》杂志上。我当年如很多做出版实务的同志一样,对于出版研究并不重视。因为编辑工作和管理工作本来很忙,没有时间坐下来总结研究;二是认为出版研究是纸上谈兵,对于实际工作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直到接到庞先生的这个电话,才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庞先生如何找到我的电话,是如何说动我的,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手上并没有论文,只有一篇前不久在北京一次论坛上的发言。
这就是发表在2004年9月《编辑之友》上的那篇《创新:出版社永恒的追求——长江文艺出版社内涵式发展道路回顾》一文。从现在看,这篇文章也还是总结性文字。并没有所谓的经院式的理论探讨与引经据典的阐述,但那时的出版刊物大多都是这种风格,文章合为时而著,强调理论研究必须紧紧结合出版工作。
后来,隔一段时间,我便会从电话里听到庞沁文那浓浓的西北口音。他先在电话里问我最近是否写了什么,然后就问我是否在思考什么问题,打算写些什么东西。当时我已经调到了刚成立的出版集团,相对而言,不像在出版社负责时那样繁琐和忙碌,在他的启发与提醒下,我便将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和写作打算一一向他通报。他听完后,便说,某某某你可以写一写。
就这样,我陆陆续续在《编辑之友》上发表了《中国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在哪里》(2005年第5期),《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3期),《案例分析:提高编辑能力的必修课》(2006年第11期),《民营图书公司相对于国有出版社的比较优势分析》(2007年第9期)等文章。这些文章,有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选载了。其余大多列入了人大复印资料的“报刊索引库”。其中的《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一文,获得了第2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
2008年,庞沁文先生从太原调到了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他先是在《出版参考》担任主编助理,很快又到了《出版发行研究》做了主持工作的副主编。这样,他那熟悉的山西临汾口音,又从北京飘进我的办公室。就这样,我那一篇篇关于出版研究的文章,又开始在这些刊物上露脸。
当然,在庞先生去中国出版研究院之前,我与这些刊物的编辑或者负责人已有些联系,但有些重要的文章,在那个时段,都是庞沁文主动约请或者说是催出来的。如《国有出版与民营书商在博弈中合作》(《出版参考》2009年第7期),《金融海啸,出版社企业为什么还纷纷上市》(《出版参考》2009年第3期),《出版企业实施精品战略的若干策略》(《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5期),《传统文学出版企业开展网络文学出版业务路径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有些得到了选载,有些引用率比较高,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前天,我又接到庞先生的电话。他告诉我,他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畅销书出版口述史》一书的“绪论”部分,被《中华读书报》以《时代的风往哪个方向吹:45年来畅销书盘点》为题摘要发表了。读着他这些亲切的文字,勾起了我上面的那些回忆。尽管庞沁文先生在担任刊物的负责人期间,与我这位作者的交往是工作上的关系,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私人沟通,但对于出版界而言,庞先生那种敬业、负责,对作者满腔热诚的编辑作风,都是值得铭记并予以弘扬的。
首先,于私而言,庞先生在刊物负责期间,多年来一直在找我约稿。可以说,如果没有庞先生最初的催促与引导,我可能不会从事出版研究,至少,不会一直坚持到今天。因为我们这些在出版一线的同志,工作很琐碎,加上研究并不计入工作任务,如果没有评职称的需求,或者有外部因素在推着你前进,你不会持之以恒地坚持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去钻研。记得前几年有一位作者还专文研究我与一批高被引作者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提到了庞先生经手编发的我的一些文章。后来,湖北的范军先生与他的博士曾建辉先生又专文研究我的出版研究成果,其中的不少代表性作品也出自那个时期。我想,我能取得这样一些成绩,与庞先生是分不开的。
于公而言,庞先生这种编辑作风,值得我们行业内从事图书与报刊出版的编辑同志学习。在中国出版史上,曾有很多的编辑如同庞沁文一样,引领并指导作者写出重要的作品。如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在办刊之初通过汪孟邹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胡适取得联系,引导并催促胡适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那种划时代的雄文。他又通过周作人,催促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这种开白话文风气之先的现代佳构。再如叶圣陶提携巴金,萧殷指导王蒙一样,作者在编辑的指导下,写作一批批优秀的作品。所以,我们今天的编辑,应当向庞沁文先生学习,善于并勇于开发新作者。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很多好的选题思路,有时是编辑与作者在碰撞与沟通中产生的。
庞沁文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畅销书出版口述史》一书中,他采访了11个对象。其中有聂震宁、唐浩明、六神磊磊、汪家明、卢俊、韩焱、毛闽峰,同时,包括我、安波舜、金丽红。这11位采访 对象中,长江文艺出版社占了3位。当年他亲自带领几个年轻的同志,专程来武汉采访,又是录相又是录音,后来他又自己动手整理出来文稿,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刊发了部分章节。如果说,在出版研究上,是庞先生指导并催促我走上出版研究的道路,那么他在这本书中,是对我从事出版实务的一种肯定。所以,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在职业道路上有贵人相助的话,庞沁文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言人之交,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之分。我与庞先生,交往多年,他在刊物上发表了我不少文章,我们没有见过面,更谈不上什么利益交换。直到他去到中国出版研究院工作后,我们才有机会得以一见。古人说人与人相交投缘是“倾盖如故”,我与庞沁文先生,没有乘车相遇于途,而是电波传情,一见倾心也。
【1】
【2】
【3】
【4】
作者简介
周百义 ,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现任《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主持策划过《二月河文集》《历史小说大系》《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新时期报告文学大系》等。责任编辑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本人写作并结集出版的有:小说集《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黑月亮》,历史小说《她从魔窟来》(与人合作),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中国反黑行动》(与人合作),古籍整理《武经七书译注》《白话劝忍百箴》《预知.预兆.预见》,出版研究专著《出版的文化守望》《书旅留痕》《书业行知录》等。有《周百义文存》3卷。最新出版的有《长江十年》《劝忍百箴》(修订版)《我的出版实践与观察》《岁月绵长》《出版的艺术》等书。
来源:唐畅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