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幕曝光!一只臭虾炸出48字道歉和千亿利益网,70%利润远流澳大利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22:11 1

摘要: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随着调查深入,这只臭虾牵出的,是一条横跨中澳的资本吸血链:孩子嘴里15元的盒饭,成本只值 6块,70% 的利润却悄无声息流进了澳洲公司的口袋。

近期,绿捷这家垄断上海校园配餐市场的企业,陷入舆论漩涡,被立案调查。其持续多年向澳大利亚转移利润的路径,也随之浮出水面。

9 月中旬,上海静安区一位妈妈在家长群晒出的照片,娃饭盒里的虾仁臭得呛人,吃完下午就吐了!

没人能想到,这份让孩子上吐下泻的午餐,竟来自垄断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市场的 “巨头”—— 上海绿捷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随着调查深入,这只臭虾牵出的,是一条横跨中澳的资本吸血链:孩子嘴里15元的盒饭,成本只值 6块,70% 的利润却悄无声息流进了澳洲公司的口袋。

事情得从那盆有虫的虾仁说起。9 月 15 日,绿捷驻校经理在备餐时突然发现,三箱待炒的虾仁里混着虫类异物,足足有 18 公斤。可这事儿上报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那儿,换来的不是紧急召回,而是 “悄悄销毁” 的指令。等 50 所学校的孩子都吃完了变质虾仁,公司对外却嘴硬说 “只是虾肠有泥沙”。

直到有家长拿着呕吐物样本举报,9 月 23 日公安、市监、教委三部门联合出手立案,这家企业才不情不愿地发了封道歉信。可通篇48个字,没有整改方案,没有责任认领,被网友怒批 “比发臭的虾仁还敷衍”。更讽刺的是,就在出事前一个月,绿捷还一口气拿下27个学校的供应项目,把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上海市光明中学这些名校都拉进了服务清单。

家长们的愤怒早就憋不住了。在绿捷的 “统治区” 里,孩子的午餐槽点能堆成山:有妈妈发现素鸡发黏、豆腐发酸,反馈了十几次石沉大海;五年级学生小宇说 “天天都是炸鱼排、炸虾饼,凉了跟橡皮似的”;还有细心的家长统计,一周五天午餐里,预制炸物占了六成,新鲜蔬菜屈指可数,“18 块钱的餐标,肉还没指甲盖大”。

前调查记者邓飞爆出的料更惊人:绿捷给静安区某小学送的蛋饺,生产日期是 2024 年 12 月,保质期才 7 天,却在 2025 年 3 月才进货,妥妥的过期食品。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家频频出问题的企业,早在 2023 年就因使用问题肉类被行政处罚,却还能在上海 16 个区横冲直撞,服务 500 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天端出 50 多万份午餐。它的底气到底从哪儿来?答案藏在层层嵌套的股权迷宫里。

顺着绿捷的股东信息往上扒,首先看到的是 2018 年在香港注册的 GreenExpress 公司,再往上追,就摸到了澳大利亚 KGF 集团的门 ——2018 年,这家澳洲企业花 1.7 亿美元买下了绿捷全部股权。可KGF背后站着的才是真正的 “大佬”:新希望刘永好家族通过信托持股 45.44%,厚生投资持股 38.95%,连淡马锡这样的国际资本都在列。为了藏好这条关系链,资本玩起了 “套娃游戏”:开曼群岛的 KGF Asia、香港的 GreenExpress、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控股公司,三层离岸架构把控制权捂得严严实实。

这套架构不止用来藏关系,更重要的是 “运钱”。KGF 早给绿捷定了规矩:70% 的利润必须转移到澳大利亚。

怎么转?资本有的是办法。最直接的就是股权分红,绿捷赚的钱先给到香港公司,再层层往上递,最后并入 KGF 的财报;供应链更是 “左手倒右手”,绿捷每年要采购几千吨肉类,大多从新希望控股的关联企业进货,价格比市场价高一大截,利润就这么留在了澳洲。

更绝的是打 “服务费” 的主意。绿捷每年要给澳洲母公司交品牌授权费、技术服务费,可这些费用根本没有市场参照,想交多少交多少。还有家长预付的餐费,50万孩子每人每月交 400 元,账上常年躺着 2 亿多免息资金,绿捷拿着这笔钱买理财赚收益,最后也通过费用分摊流到了境外。有业内人算过账,这份生意简直是 “稳赚不赔”:食材成本3-4元,人工加配送 3 元,加起来最多 8 元,可收费高达 13-18 元,部分餐品毛利率能超 60%,比普通餐饮企业高出一倍还多。

澳洲资本的财报,就是最直白的 “成绩单”。2017 年绿捷还没被收购时,KGF 净利润才 0.52 亿美元;收购完成第二年,净利润直接飙到 1.16 亿美元,官方都直言 “全靠上海绿捷”。到了 2023-2024 年,KGF 净利润从 3470 万美元涨到 6040 万美元,增幅 74.1%,毛利率也从 8.4% 扩到 10.6%。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涨的每一分钱,都带着上海孩子午餐的油星子。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绿捷的 “自循环体系”。创始人张国华的妹妹曾全资控股一家检测公司,专门做校服和农产品检测,等于既当 “选手” 又当 “裁判”;公司监事葛均锋参股的威海味岛主营速冻炸物,而孩子们的饭盒里恰好全是这些高利润预制菜。这种 “左手供料、右手配餐” 的操作,把成本压到最低,把利润抬到最高,苦的却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

现在上海家长圈里流传着句心酸的话:“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是反对用变质食材糊弄孩子。” 前些天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闹得沸沸扬扬,可上海家长却联名请愿,盼着西贝能来竞标校园餐 —— 不是西贝多完美,实在是绿捷的操作太伤人心。就像一位妈妈说的:“我们要的哪是山珍海味?新鲜、干净、热乎,这三个要求算高吗?”

目前绿捷已经被市属国企临时接管,相关责任人也被控制,但家长们的担忧没停:这层资本网会不会换个马甲卷土重来?那些流到境外的利润能追回来吗?更关键的是,怎么才能让校园配餐回归 “良心生意” 的本质?

广西有个县城的做法或许能给答案:打破垄断,引入三家企业竞争,才半年时间,餐价降了 12.58%,家长满意度从不到 50% 冲到 90%。说到底,孩子的午餐从来不该是资本的 “提款机”,更不该是利润转移的 “跳板”。

50 万双稚嫩的小手捧着饭盒的样子,该装着新鲜的蔬菜、足量的肉,而不是变质的虾仁、隐形的虫,更不是跨境资本的贪婪。希望这只臭虾炸出的真相,能真正叫醒监管,别让 “祖国的花朵”,再为资本的饕餮盛宴买单。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