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云:「人上人」和「老鼠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0:15 1

摘要:他们倦怠:不是懒,而是真的累;冷漠——对待生活工作都打不起精神,更别说耗费心力地恋爱了。他们并不痛苦,但对明天也不抱有什么希望,过一天算一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越来越多朋友自称「低能量老鼠人」。

他们倦怠:不是懒,而是真的累;冷漠——对待生活工作都打不起精神,更别说耗费心力地恋爱了。他们并不痛苦,但对明天也不抱有什么希望,过一天算一天。

生活在美国的精神分析师李沁云呈现出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状态,她在今年出版的新书《心的表达》里描述自己「开足马力般运转地」生活:

▨ 34岁时转换职业轨道学习心理咨询,目前每周工作3天,见4次分析师,同时要去精神分析学会上课;

▨ 每周五是「自我照顾」的日子:去医院体检、复查、瑜伽、肩背按摩,抽空完成德语作业;

▨ 周六上午德语课,下午写作——于是才有了这本书。

▨ 周日是固定的家务日,买菜、洗衣服,抽出时间尽量锻炼和午睡一会儿,并给家人做一顿像样的晚餐——忘记说了,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如果把她的生活拍成vlog,就是典型的高能量博主。与此同时,作为精神分析师,她深深地关心每一位来访者,对人性充满希望,坚信「即使人性有阴暗之处,也只因一些温暖或爱尚未抵达而已。」

不少「老鼠人」读者都大为震撼,在书评中写到:「原来真的有人这么真挚地信仰、热爱自己的职业,本小老鼠像看了一场他人心灵世界的奇观,暖暖和和,舒舒服服」「原来充分地活着是这种感觉啊!」

充分地活着到底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因素妨碍了一个人去充分地生活?我找到李沁云聊了聊这些问题。

▼ 以下是简单心理与李沁云的对谈:

李沁云,读者、作者、译者。美国马萨诸塞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成人精神分析项目候选人。

01 低能量不是你的错

简单心理:您分享的自己和一些精神分析老师的生活状态让我十分羡慕,感觉那是一种十分有生命力的状态,和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倦怠感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状态是否就是书里谈到的「充分地生活」?人的生命能量从何而来?

李沁云:今年夏天我回国,正好借新书分享会和国内的年轻人有了一些交流。我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情绪,很多人处在一种「低能量」状态,觉得吃好喝好就行了,很难有空间、有精力,去想更多的事情。

一些读者也会表达很羡慕我,觉得我能做那么多事情,精力挺充沛的。我想说这并非因为我多么自律,其实很大一部分是环境助力的结果。

在美国,我长期生活在波士顿郊区的一个小镇,周边非常安静。

每次回国我都会有点不适应,吸引注意力的事物特别多,手机流量又便宜,看短剧什么的都很方便。我会觉得很多东西一下子「扑面而来」,整个人也会变得有些浮躁。回国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带上德语学习资料,但一页都看不了,甚至根本想不起来要打开它。

回到美国,我看不见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身边也没有人看,按我的性格,就很自然地去看看书,写点儿东西。

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更多地理解自己,甚至原谅自己。也许有一些东西你很渴望,但暂时做不到。没关系,不是因为你懒,或者在拖延,人内在的状态就是受环境影响很大。

《 晨时孤独的我 》

简单心理:这种生命力是否也和您学习和接受精神分析有关?精神分析是如何给人带来生命力的?

李沁云:我所就读的精神分析学会其实像个「老年社团」,不少老师80多岁还在工作,背是佝偻的,但声如洪钟,好像十几岁的少年。如果不来接受这个训练,我很难想象,原来真的能有人这么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地工作到七八十岁。

除此之外,我还想分享一件让我更震撼的事。去年夏天,我去看了「滚石乐队」的演唱会——一个英国老牌摇滚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出生于1943年,当时已经快81岁了,乐队的另外两位成员也都接近80岁了。

贾格尔在舞台上来回走动,还蹦着跳舞,中气十足,跟那些搞摇滚的年轻人是一样的,看背影的时候你根本想不到这是一个80多的老人。我当时还心想,这老头也不怕万一摔一下(笑)。

2023年的滚石乐队

中间为主唱米克·贾格尔

这次经历极大地激励了我,回去我就发了一条社媒广播。以前我的目标是健康工作到75岁,但自从看了这个演唱会,我的目标改了,得到80岁。

本来我进入这个行业就比较晚(编者注:李沁云34岁才进入社工学院学习),如果想充分运用所学、更多地为来访者服务的话,我觉得工作到80岁是很有必要的。我不想早早退休或躺在病床上,那样度过老年也太亏了。

我觉得很多想躺平的年轻人,可能确实没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周围也没有这样的样本。因此就不知道人是能健康、幸福、兴致勃勃地工作到七八十岁,并享受人生的;不知道工作可以是享受,而非完全是「做牛马」的折磨。

《 晨时孤独的我 》

当然,我也承认或许自己对国内职场环境的了解不够深入,但不管环境多糟糕,我们还是可以试着保留自己生而为人的一份希望——相信将来的生活能变得更美好。

精神分析和佛法都认为, 人所经历的本质上都是内心已存在的事物,若内心没有,便无法想象,更不会相信自己能做到,所以 保存一份 希望 是非常重要的。

02 从人的身边逃离逃离

但向AI要一个答案

简单心理:年轻人的低能量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中,现在大家都强调独立和自我照顾,不想去建立关系。但心理学确实各个流派(不止是精神分析)都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为什么「爱自己」无法取代「被另一个人爱着」?

李沁云:不想去建立关系,我想,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对他人的恐惧?是不是创伤的体现?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逃走的人》,讲了一些年轻人逃离人群,去黑龙江鹤岗买房。里面有一个年轻女孩,就在家里做外卖,有几单做几单,其余时间都在打游戏、睡觉,也不怎么和人交往,只在微信群里与同来鹤岗买房的年轻人偶尔交流。

记者问她,「你对未来怎么看?」她回答,「消磨时间到死。」

当时读到这里,我是非常心疼的。再往后看,就会发现其实她的生命里充满创伤。她来自南方,父亲整日在家刷短视频,母亲只顾工作不管家,她搬去鹤岗的物品都要偷偷准备,不让家人知道。

这类年轻人「逃走」其实也是无奈之举,为了活下去才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的一些咨客也会说,我一个人待着挺好的,不想和别人交往。这个时候我心想,但你还是来找我了,我就是另一个人对吧?也许ta自己都没意识到,真正渴望的还是被另一个人看见、理解和接纳,这也是为什么ta会走进我的办公室。

这两年人们常说的「自我养育」我也很赞同,但有时候没有一个「客体」(编者注:心理学术语,可理解为关系中的重要他人) 的话,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怎么自我照顾。

人诞生于关系中,本能地渴望爱与联结。想想看,生命之初,我们就是被另外「两个人」带到这个世界来的。

《 独自生活的人们 》

简单心理:当下很多年轻人沉迷于和AI聊天,和AI建立的关系,与真实的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区别在哪?

李沁云:确实也有年轻人跟我分享,自己更愿意跟 AI 聊。我其实觉得有点令人担心,并不是担心AI 会取代心理咨询,而是这里面会有一些风险存在。

就像电影《HER》中,男主人公把AI的声音当成了去世妻子的替代品。如果人们将AI当作情感寄托,最终会因为AI永远无法真正「在场」而遭受新的创伤。

也有一些年轻人说,心理咨询师不愿意回答问题,不给建议,所以去问 AI ,「我该不该跟我女朋友分手」「该不该换一份工作」,这就相当于把自己的主体性给放弃了。

为什么我们要让渡这样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为什么抓住自己的自主性让人不安?AI 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AI到底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变着我们?

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使用AI,使得自己像一个婴儿,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养育者在照料自己。我也会担心,人们或许会因此更加脱离现实,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这样满足你。

《 Her 》

这其实也是一个选择,你到底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是选择长大,成为一个成年人,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还是继续做一个婴儿。

简单心理: 您能不能进一步谈谈,接受精神分析,如何帮助人「更充分地活着」?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于「上课」,仅仅靠学习心理学知识为什么做不到?

李沁云:我在书里提及,我这种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周四次的高频分析。这次回国在和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反复被问到,为什么精神分析有疗愈的效果?

真的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要我说的话,就是「体验」,你只有体验了才知道。

大家会进一步问,你到底体验到了什么?我会试着回答,精神分析帮助我扩大内心空间、变得更轻松、能做更多事。

大家仍然可以继续问,为什么发生了这些你就变好了?这些问题就像一个无休无止的循环。我能理解,大家特别想快速拥有一个答案,且最好是终极答案,但可能这样的答案是根本不存在的。

对于接受分析的过程,我最多也只能描述「按时前往、躺下倾诉、到点离开」的过程,很难用语言确切去描述我的体验——但正因无法言说,这份改变才更真实。

《 何时是读书天 》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心理自助书籍,看书很容易,费用也低,那为什么我们这个(心理咨询)行业还存在?显然「让人持久幸福的深刻改变」,是很难通过听播客、看书等方式快速实现的

心理咨询师虽然用语言工作,但我承认语言的局限性,临床中起作用的绝不只是你和分析师互相说了什么。像我长年累月、每周四次规律地去和分析师交流,这种可预期性和持续性本身也在起作用。

简单心理:我们的文化好像对体验和感受都是比较忽视的,也有人因此害怕走进心理咨询室。

李沁云:确实,体验和感受本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熟悉的,很多人面对心理咨询也会有很多担心:我花五六百块钱,对另一个人敞开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你说要体验,但我会不会有不好的体验?唤起创伤的感受怎么办?

这些负面声音还是挺多的。我最初写这本书,也是想把自己作为一个方法,让大家看到,真的有人通过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成为了更丰富、更健康地生活着的人。

我希望我的读者们将来在他们的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至少知道还有这样一个选项,你还可以寻求另一个人的专业帮助。而不是反正大环境这样,身边的人都摆烂,我便也跟他们都一样。

去年特朗普上台后,因为美国对移民和留学生的政策变得更不友好了,我的工作量也随之减少了很多,收入骤减,但我没有把它当成一件特别绝望的事。

我想这种情况肯定是暂时的,时间空出来了就正好花在推广《心的表达》这本书上。再加上我前几年那么忙,又写书又工作,还要上学和抚养孩子,那就利用这个机会好好休整一下,多看看书,多发发呆,也挺好的。

我始终觉得,心怀希望,对于生而为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哪怕面对一些不利条件,我们也还是能去做一些调整,能去富有创造力地生活。

《 肖申克的救赎 》

采访/作者 寒冰

责编 瑜婷

封面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来源:简单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