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1至14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CTS2025)在湖南省长沙市顺利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会议围绕呼吸系统疾病在预防、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汇
“循呼吸经纬,织生命长卷”
2025年9月11至14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CTS2025)在湖南省长沙市顺利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智慧医疗赋能呼吸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能力提升”。会议围绕呼吸系统疾病在预防、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汇聚国内外呼吸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充分交流了智慧医疗在呼吸病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转化应用经验。
在今年的CTS大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教授,围绕气道疾病诊疗中的关键检测技术展开分享。郑劲平教授从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价值、肺功能检查的前沿进展,到未来气道检测的创新方向,分享了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见解,为呼吸疾病的精准评估与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授
医脉通: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气道疾病诊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临床开展这类检测时,最需要把控哪些关键环节?
郑劲平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出气一氧化氮是气道炎症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尤其作为二型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在气道疾病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它在慢阻肺、哮喘、各类气道过敏性疾病中表现尤为明显,若检测发现其水平增高,往往提示气道炎症存在,这能为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过敏性鼻炎等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判断提供直接且重要的依据。
临床开展这项检测时,必须严格把控多个关键环节,才能确保结果可靠:
➤首先是仪器质量控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质量控制流程操作,因为多种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比如患者吸烟、食用泡菜等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或是进行过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导致检测数据出现偏差。
➤其次是呼气过程的质量控制,呼气流量是影响指标准确性的核心因素——流量过高会使炎症指标水平偏低,流量过低则会让指标偏高,因此需严格按照规范设定每秒50ml±5ml的标准呼气流量,只有在流量可控的前提下,检测指标才更稳定、可靠。
➤另外,由于气道和呼吸生理本身存在自然变异,单次呼气检查的结果可能存在偶然性,所以我们鼓励开展两次或多次检测,取变异程度较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样能显著提升数据的可信度。
医脉通:近年来,肺功能检查方面最值得关注的进展有哪些?这些进展会给气道疾病的诊疗实践带来哪些改变?
郑劲平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近年来肺功能检查的进展体现在政策、技术、解读及多学科整合等多个维度,每一项进展都深刻推动着气道疾病诊疗实践的升级。
从政策层面看,《健康中国2030实施行动纲要》的落地是重要突破,其中明确将慢阻肺纳入常规体检范围和基本公共卫生目录,并提出具体要求:40岁以上人群,以及有呼吸症状、存在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年需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并进行随访。这一政策推动了肺功能检查的普及,实现了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定期随访,能有效避免疾病漏诊、误诊,及时控制病情进展。
从技术层面讲,新型肺功能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成效显著,这些仪器在精准度、检测重复性、操作便捷性以及结果出具的实时性上都有了大幅提升,技术的进步也为肺功能检查带来了巨大帮助。
从结果解读层面,如今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对多指标的深度剖析,能够更清晰地识别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解读不仅仅是按规范标准检查后的“看数据”,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疾病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诊断评估,并且通过治疗前后的检测数据对比,直观监测治疗效果。
此外,多技术综合分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肺功能检查本身只是呼吸诊断技术之一,如今越来越注重与呼吸影像、血液生物标志物等其他检测手段的整合。由于慢阻肺、哮喘等疾病均属于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这种多维度整合能实现从 “笼统的疾病诊断” 到 “精准的亚型诊断” 的跨越,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核心支撑。
医脉通:未来在肺功能检查或者其他气道检查方式方面还有哪些创新的方向?
郑劲平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未来气道检测技术的创新将围绕 “简化操作、丰富维度、精准评估” 展开,主要有三大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如何降低患者配合难度。目前临床常用的用力肺活量检查等项目,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很高,必须用力呼吸才能获得可靠结果,若患者配合不佳,检查结果便不可靠,如何做到像做心电图一样(躺着,无需患者配合)方便、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便是努力的方向之一。如今已经有了强迫振荡技术、脉冲振荡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问题——无需患者主动用力呼吸,即可完成呼吸生理相关检查,还能额外提供胸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呼吸电抗等更多元的指标。未来这类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普及,将大幅提升检测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
二是呼出气气体成分分析的发展。呼出气一氧化氮只是呼出气气体中的其中一种代表,随着技术发展,呼出气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多种成分的精细分析成为可能。不同疾病(如新冠)均可能存在特异性气体生物标志物,这种多成分分析将为疾病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三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的协同。以肺电阻抗测试为例,这项技术其实很早就已出现,但由于检测方式复杂、数据分析难度大,一直未能广泛推广。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高效处理检测数据,还能将肺电阻抗从二维平面升级为三维动态立体展现,更清晰地呈现区域肺功能的变化情况。这种 “老技术+新工具” 的结合,能让传统检测方法焕发新价值,为临床评估提供更直观、精准的信息。
专家简介
郑劲平 教授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呼吸医师
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GOLD)理事会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分会副会长、肺功能学组组长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专委会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医学传播学分会副主委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特聘专家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健委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气道疾病、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呼吸药物临床研究、呼吸大数据分析
主持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10余项,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2项、专利/软著等10余项
在Lancet、Lancet Respir Med、JACI、Chest、ERJ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二等奖2项、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华夏医学奖等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