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的女儿小雨,曾经是个特别容易紧张的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问:“如果考不好怎么办?”朋友从不简单地说“别担心”,而是陪她玩一个叫“最坏结果”的游戏——把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摊开来看。
昨晚睡前,七岁的女儿突然搂着我的脖子问:“妈妈,我会一直这么幸运吗?”黑暗中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星星。
我轻轻拍着她的背,想起白天她因为跳绳比赛没得第一而闷闷不乐的样子。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运气,从来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随着岁月慢慢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朋友的女儿小雨,曾经是个特别容易紧张的孩子。每次考试前都会反复问:“如果考不好怎么办?”朋友从不简单地说“别担心”,而是陪她玩一个叫“最坏结果”的游戏——把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摊开来看。
有一次数学测验前,小雨又在焦虑,朋友说:“来,我们看看最坏会怎样?顶多就是重考一次,而天不会塌,爸爸妈妈的爱更不会少。”然后他们一起列出了三条应对方案。
这个方法神奇地安抚了小雨,后来她悄悄告诉我:“阿姨,我知道就算搞砸了,也总有路可走。”
这种从“害怕失败”到“相信总有出路”的转变,就是孩子开始拥有抵抗坏运气的铠甲。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分享过一个温暖的习惯。每天放学,她会让孩子们轮流分享“今天的三件小确幸”。
起初孩子们都说“没什么好事”,慢慢地,他们学会了捕捉微小的快乐——“同桌借我橡皮”“食堂有炸鸡排”“阳光照在课桌上真好看”。
半年后,班里最沉默的小男孩在日记里写:“原来每一天都藏着礼物,只是我以前没发现。”当孩子学会在平凡日子里发现闪光点,他们就拥有了制造好运的能力——因为懂得感恩的眼睛,总能看见别人忽略的机遇。
表姐的儿子去年参加市里的机器人比赛,精心准备的作品在运输途中摔坏了一个关键零件。
所有大人都急得团团转时,十岁的他反而冷静地说:“我们可以用备用方案,虽然简单点,但能演示核心功能。”后来他的临场应变赢得了评委的加分。
赛后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爸爸常说,计划是用来指导的,不是用来束缚的。”
原来,表姐夫经常在家和孩子玩“如果……那么……”的思维游戏,培养他面对意外的灵活思维。这种不固执于一条路的心态,恰恰是运气来临时的通关密码。
最让我触动的是邻居家的故事。他们家有个传统——每周五晚上是“挫折分享会”,每个人都要说一件这周没做好的事。
一开始孩子们很抵触,后来却成了最期待的时刻。因为在这个安全的空间里,失败不再可怕,而是成了全家人一起面对的挑战。
上个月,读初中的小儿子竞选班长落选,回家后不是垂头丧气,而是认真地分析:“下次我要提前了解同学们真正关心什么。”这样的孩子,永远不会被一时的坏运气击垮。
其实,所谓稳稳的运气,不过是孩子内心逐渐丰满的三个支撑——相信黑暗后有光明的希望感,善于发现美好的洞察力,以及面对变故依然从容的弹性。
当我们不再试图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教会他们在风雨中跳舞,运气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成了他们随身携带的内在光芒。
就像此刻,我看着熟睡的女儿,在她枕头边放了张纸条:“你的幸运不在于永远晴天,而在于学会在雨中歌唱。”
这或许是我们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不是预言他们一生顺遂,而是赋予他们这样一种信念:
来源:SL深蓝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