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媛到众叛亲离!临终喊着“美丽的巴贝”,卡波特坠落早有预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8:53 1

摘要:1975年,《Esquire》杂志登了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作者是特鲁曼·卡波特。

1975年,《Esquire》杂志登了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作者是特鲁曼·卡波特。

这篇叫《拉科特·巴斯克,1965》的文字,把一群被称作“天鹅”的名媛隐私全抖了出来,婚外情、吸毒,连牵扯到死亡的丑闻都没放过。

更绝的是,文中人物就差把名字贴脸上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

这群名媛平时都端着优雅的架子,这下等于被当众扒了底裤。

安·伍德沃德没等文章正式发表就自杀了,外界都说她是提前知道要被曝光,扛不住压力。

她婆婆后来冷冷甩了句“她杀了我的儿子,而特鲁曼谋杀了她”,这话听着就透着刺骨的恨。

巴贝·佩利更直接,到死都没再跟卡波特说过一句话,斯利姆·基思也气得直骂文中人物就是自己的“镜像”。

本来想单说这篇文章有多炸,但后来发现得先聊聊卡波特之前有多风光,不然真没法理解他为啥敢这么“作”。

他17岁就进了《纽约客》,23岁靠《别样的声音,别样的房间》闯出名气,文笔又尖又准,性格还张扬,慢慢成了文学圈和名利场之间的“中间人”。

玛丽莲·梦露、肯尼迪夫人这些大人物都跟他有交情,更别说那群“天鹅”名媛了,他当时是她们的知己,知道的秘密比谁都多。

波特确实有才华,《蒂凡尼的早餐》《冷血》这两部作品让他站稳了脚跟。

但他后来想写《应许的祈祷》,非要搞成普鲁斯特那样的鸿篇巨制,还想着靠这本书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

想法是挺好,可他选的素材太不地道了,全是身边朋友的隐私。

他还轻蔑地觉得名媛们“太蠢,认不出自己”,结果狠狠低估了这事的杀伤力。

如此看来,他被上流社会排斥一点都不冤。

以前那些豪华晚宴,他都是座上宾;文章发表后,没人再愿意邀请他。

没了“天鹅”们的支持,他不光社交圈没了,连创作都掉了链子。

本来以为能靠这篇文章更进一步,没想到直接把自己逼进了低谷。

失去朋友后,卡波特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

他开始沉迷酒精和毒品,本来计划好的《应许的祈祷》也写不下去了。

1975年后,《Esquire》又登过两章,但全稿始终没交出来。

据说他的遗稿里还有不少名流隐私,可惜字迹太潦草,根本认不清。

1984年8月,他在朋友乔安妮·卡森家里去世,死因是肝病加上药物中毒。

他临终前还在念叨“美丽的巴贝”,还有那本没写完的书。

看到这段的时候还挺唏嘘的,他当初要是没写那篇文章,会不会还能跟巴贝·佩利他们好好相处,《应许的祈祷》也能写完?

搞不清他后来有没有后悔,但他的故事倒是被搬上了荧幕。

FX出了部迷你剧叫《Feud:Capotevs.theSwans》,专门讲这场由文字引发的社交灾难。

娜奥米·沃茨演巴贝·佩利,汤姆·霍兰德演卡波特。

制片人说这剧不只是拍名利场的假模假样,更想聊友情、背叛还有自我毁灭的代价。

我特意去查了点剧里的细节,剧组为了还原真实,还参考了卡波特的私人信件和名媛后代的口述。

不过有些地方也做了艺术处理,比如安·伍德沃德自杀的场景,没完全按真实事件拍。

这种改编能理解,毕竟要兼顾故事性和真实性,太难做到百分百还原。

卡波特这一辈子,矛盾得很。

他既想融入上流社会,跟那些名流搞好关系;又想用笔把这个圈子的虚伪扒开给人看。

结果就是,两边都没捞着好,圈子待不下去了,书也没写完,最后孤独地离世。

毫无疑问,他的才华没人能否认,《蒂凡尼的早餐》到现在还是经典。

但他犯了个致命的错:把朋友的信任当筹码,用别人的隐私换自己的文学野心。

这根本不是什么“追求真实”,就是不尊重人。

文学创作确实需要素材,但素材的底线是不伤害别人,这点他显然没搞明白。

现在再看他的故事,不光是个名人轶事,更像个提醒。

不管是写东西还是交朋友,边界感都太重要了。

文字这东西很厉害,能让你成名,也能让你身败名裂;朋友这东西也很珍贵,丢了就很难找回来。

卡波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不管多有才华,要是拎不清这两点,最后大概率会栽跟头。

迷你剧播出后,又有不少人讨论起他的事。

有人觉得他可惜,有人觉得他活该。

其实没必要非争个对错,更该想想从他的经历里能学到什么,比如怎么平衡自己的追求和对别人的尊重,怎么守住人际交往的底线。

毕竟,没人想成为下一个“卡波特”,也没人想遇到这样的“朋友”。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