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瞧不上针灸到成行业标杆!承淡安 80 年前的中医自学经验,新手照做少走几年弯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7:12 1

摘要:常听身边学中医的朋友念叨:一是捧着《伤寒论》《内经》,满纸古文像 “无字天书”,越读越糊涂;二是练针灸时手忙脚乱,要么找不准穴位,要么扎得没感觉,总怕走了弯路。

常听身边学中医的朋友念叨:一是捧着《伤寒论》《内经》,满纸古文像 “无字天书”,越读越糊涂;二是练针灸时手忙脚乱,要么找不准穴位,要么扎得没感觉,总怕走了弯路。

其实八十多年前,有位叫承淡安的先生,也遇过同样的困惑,可他偏偏把这些 “难”,踩成了自己的中医路。今天咱们就聊聊他的故事,或许能给咱们这些 “半路学中医” 的人,提提气、指指路。

一、从 “瞧不上” 到 “钻进去”:他的转身里藏着自学的第一颗心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江南,江阴城里的承淡安,那会儿还是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他跟着名医瞿简庄学中医,还顺带学了西医,心里总觉得针灸是 “老掉牙的法子”—— 几根银针,能比西药管用?直到他自己得了怪病:腰痛缠了好几个月,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吃了西药也没见好。最后还是父亲拿起银针,轻轻扎了几处,没几天竟好了。

这事儿像给承淡安敲了记警钟:咱们总说 “眼见为实”,可对中医的老智慧,却先入为主地扣了 “过时” 的帽子。后来他受命担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 —— 也就是如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 首任校长,在日记里写:“中医的根,全在《内经》《伤寒》这些老书里,不是书难,是咱们没找着进门的路。”

您看,这自学中医的第一颗心,不就是 “放下偏见” 吗?别觉得老法子没用,别觉得古籍读不懂,先试着 “信”,再试着 “学”,路才能慢慢走通。

二、他的 “三重笨功夫”:把中医自学的 “虚” 变成 “实”

承淡安常说:“中医不是‘玄学’,是‘实学’,得一步一步踩扎实。” 他自己走的路,总结起来就是 “三重笨功夫”,咱们今天学,照样能用。

1. 读经典:不是 “背条文”,是 “找朋友”

您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读《伤寒论》时,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说啥?承淡安也犯过这难,可他没硬背,反倒把《伤寒论》当成了 “要聊天的朋友”。

他的书桌上总摆着两本《伤寒论》:一本是干干净净的原典,用来 “听” 古人说话;另一本写满了批注,是他自己的 “回话”—— 哪条经文对应什么脉象,哪个方子适合什么舌象,甚至扎哪个穴位能辅助药效,都一笔一划记着。

他曾编成《伤寒针方浅解》,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承淡安伤寒论新注》,就是把自己 “和经典聊天” 的法子,全教给了大家。

您看那书里,192 条经文,每条都有 “白话解读”,还附了他自己看病的案例:比如治感冒,怎么从 “恶寒发热” 里辨 “太阳病”,又怎么用 “桂枝汤” 配针灸,说得明明白白。他常说:“读经典不是为了‘背下来’,是为了‘用起来’,把古人的智慧,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

2. 练针灸:不是 “扎得深”,是 “练得真”

咱们练针灸时,最愁的就是 “手不稳”“没感觉”。承淡安年轻时练针,有个 “土办法”:找粗草纸叠成 3 寸厚的纸捆,挂在墙上,每天对着纸捆扎针。一开始只能扎透 20 页,手酸得抬不起来,可他没停,天天练,后来竟能扎透 50 页,还能做到 “捻转的时候轻得像风吹,病人不觉得疼”。

他在相关针灸著作里写:“针好不好,不在针尖利不利,在指力够不够;指力够不够,不在力气大不大,在心思静不静。” 您看现代整理出版的《承淡安针灸学全 7 册套装》 ,多实在 —— 其中收录的《简易灸治》里,连 “艾条怎么握”“离皮肤多远” 都画了图,新手照着练就行;

《针灸精华》里,他教大家 “静坐练气”:每天坐 15 分钟,盯着自己的肚子看,让气沉到丹田,这样扎针时,指力才能跟着气息走,又准又稳;《针灸治疗学》更贴心,300 多个病例,每个都写着 “进针角度 30 度”“捻转 3 圈停 1 秒”,就像老师在旁边手把手教。

抗战时他在四川大面铺办学,破庙里条件差,学员们就照着这些教材练习 3 个月,已能辅助处理老乡常见的头痛、胃痛等不适,您说这方法管用不管用?

3. 学新知:不是 “守旧”,是 “补漏”

有人说 “学中医就得纯传统,别掺西医”,可承淡安不这么想。他学过西医,却没把西医当 “敌人”,反倒当成了 “帮手”—— 他在《中国针灸学》里,用西医的解剖图标注穴位,告诉大家 “足三里” 在哪个神经附近;还尝试用西医的 “神经反射” 理论解释扎针时的酸麻胀感,认为这可能是神经传导的反应,为传统针灸接上了现代科学的视角。

他常跟学生说:“东方的学问像老槐树,根深,但也得浇点新水,才能长得更壮。” 咱们学中医也一样:读《本草纲目》时,不妨对照现代药理书,看看 “金银花清热解毒” 背后,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练针灸时,用个小模型先找穴位,比光靠脑子记管用;甚至像他1935 年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创办中国针灸讲习所那样,找几个学中医的朋友建个群,每天聊聊天、分享病例,总比自己闷头学强。

三、他给咱们留的 “三本书”:自学路上的 “三个伴儿”

承淡安一辈子没少留下著作,可对咱们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有三套书,就像三个 “贴心伴儿”,能陪着咱们一步一步走。

第一本是《承淡安伤寒论新注》。要是您刚读《伤寒论》,觉得 “太阳病”“少阳病” 绕得慌,就翻这本书。它不像别的注本那样掉书袋,而是用 “聊天式” 的话,把复杂的病机拆成 “家常话”,还附了 “针药搭配” 的法子 —— 比如治咳嗽,怎么用 “麻黄汤”,再配着扎 “肺俞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第二本是《承淡安针灸学全 7 册套装》。您要是想专门学针灸,这套书别错过。它从 “入门” 到 “实战” 一步都没漏:新手先看其中的《简易灸治》,练会最基础的灸法;有基础了再读《针灸精华》,练 “指力”“气感”;最后看《针灸治疗学》,跟着病例学怎么处理常见问题。就像爬楼梯,一步一个台阶,不慌不忙。

第三本是《承淡安中国针灸学 + 讲义两本套》。要是您想把中医基础打牢,这套书最合适。《中国针灸学》讲 “为什么扎针能起作用”“穴位的由来”,帮您把 “理” 搞懂;《讲义》讲 “怎么扎针”“怎么搭配穴位”,帮您把 “用” 学会。两本书凑一起,正好是 “理 + 用”,跟当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教学思路相近,您说值不值?

结语:中医的路,从来不是 “一个人走”

承淡安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成了 “针灸宗师”,而是他总想着 “拉别人一把”。抗战数年间,他带着教材和针具一路西迁、一路传艺,培养的学员累计达数百人,就是怕中医的路断了。他常说:“中医不是哪个人的私藏,是大家的宝贝,得有人学、有人传。”

咱们今天学中医,其实也在走他当年走过的路:怕读不懂经典,怕练不会针灸,怕走弯路。可您看他的故事就知道,这些 “怕” 都不可怕 —— 读不懂,就用他的 “聊天法” 读;练不会,就用他的 “纸捆法” 练;走弯路,就借着他留下的书找方向。中医的路,从来不是 “一个人走”,是前辈牵着咱们的手,一步一步往前挪。

说明

本文为非纪实性创作,基于承淡安先生的中医治学理念与中医自学需求展开。文中人物经历、方法解读均结合中医学习者的普遍困惑进行提炼,未完全对应史实细节;所提及书籍推荐,旨在分享经典中医学习资源,具体学习需结合个人节奏,选择正规出版的版本,切勿急于求成。中医学习讲究 “循序渐进”,建议在专业指导下结合实践,方能将知识学扎实、用得当。

来源:不为人知的健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