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评五溪丨以书山为堂 育韶华之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5:05 1

摘要:中华书山不仅是文旅地标,更是涵养青年精神的“天然课堂”,唯有善用、活用、巧用这方天地,方能让韶华在文化浸润中蓬勃生长,在精神传承中扛起担当,在实践磨砺中书写奋斗。

9月28日,“我的中华书山行”大思政课在沅陵二酉山启幕。这片承载“书通二酉”文脉密码的土地,正以鲜活的思政实践回答着“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命题。

中华书山不仅是文旅地标,更是涵养青年精神的“天然课堂”,唯有善用、活用、巧用这方天地,方能让韶华在文化浸润中蓬勃生长,在精神传承中扛起担当,在实践磨砺中书写奋斗。

善用书山文脉,让韶华最蓬勃。青春的蓬勃朝气,源于文化根脉的滋养。从伏胜负笈护典的暗夜足迹,到尧帝之师善卷归隐教化的苍生情怀;从明代翠山书院、妙华书院的弦歌不辍,到“教授村”的崇文遗风,二酉山积淀的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富矿。沅陵打造的“1+6”课程体系恰是激活这笔财富的钥匙——《书山有路云海间》主课溯源文脉,“典籍守护”“山水悟道”等6堂小课重现历史场景,学子在《中华书山赋》的诵读中触摸文明温度,在发蒙泉水的清甜中开启智慧启迪。这种“学游悟”融合的浸润式教育,正如浙江嵊州“走读唐诗之路”的研学实践般,让传统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让青春在文化自信中焕发蓬勃生机。

活用书山精神,让韶华最担当。一代人的担当,始于对先辈使命的接续认同。伏胜冒死护书的壮举,本质上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担当;厉以宁先生捐建学校的善行,延续着“兼济苍生”的精神火种。沅陵通过崖壁石刻解读、藏书洞探幽等实景课堂,将抽象的“担当”转化为可感的历史场景。当学子沿着伏胜足迹登山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山路崎岖,更是文脉传承的千钧之重;当他们在二酉展览馆聆听讲解时,理解的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文化守护者”的时代责任。这种将精神内核与实景体验结合的育人方式,让青年在历史回响中明晰担当,在文化传承中确立使命。

巧用书山实践,让韶华最奋斗。青春的奋斗底色,要在实践磨砺中铸就。中华书山的研学路线早已超越景观游览,“登书天门”的攀登中藏着“勤为径”的哲理,“时光隧道” 的穿行中蕴含创新思维,研学营地的实践中锤炼笃行品格。正如广西工业职院将灵渠研学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沅陵的思政实践让奋斗精神可践可悟。学子们在登山探幽中体悟坚持,在课程创作中学会创新,在文化传播中践行使命,这种“实践出真知”的培育模式,让“勤学笃行”的书院传统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奋斗自觉。

“北孔庙,南二酉”的文化品牌,正在思政创新中焕发新生。当中华书山的每一块石刻都成为教材,每一段故事都化作养分,“学在书山、游在书山、悟在书山”的新风尚便会自然形成。让更多青年走进这片文脉圣地,在文化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扛起担当,这正是中华书山作为大思政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

来源:红网新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