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健林到王思聪,曾经的首富父子两人为何连续爆出欠债问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7:19 1

摘要: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王思聪当初的那句名言:“我交朋友不在乎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反正我当时对这话的映像还是蛮深刻的。而如今,谁又能想到,这位曾经的内地第一网红富二代,正因为他自己的公司被强制执行1210万元,与父亲王健林一同登上了财经版面的头条。

昨天是王健林上热搜,今天则是王思聪,而这对曾经的首富父子俩上热搜的主要原因居然是:欠钱。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王思聪当初的那句名言:“我交朋友不在乎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反正我当时对这话的映像还是蛮深刻的。而如今,谁又能想到,这位曾经的内地第一网红富二代,正因为他自己的公司被强制执行1210万元,与父亲王健林一同登上了财经版面的头条。

就在昨天,王健林刚刚因大连万达商管欠款问题被解除限制高消费令,今天小王的麻烦就接踵而至。这不禁让人想问:王家父子这是在玩什么“接力赛”吗?这场看似巧合的“父子同困”危机背后,究竟隐藏着万达系怎样的困局?

我们来梳理一下王思聪这次的1210万债务:其实是创业明星的资本后遗症​

王思聪此次被强制执行1210万元,根源要追溯到他的创业历程。这并非他首次面临债务纠纷,早在2019年,其旗下的熊猫直播破产就曾让他陷入债务危机。与父亲王健林主营的房地产不同,王思聪选择在文娱、投资领域开疆拓土,先后布局了普思资本、香蕉计划、iG电竞俱乐部等项目。尽管早期投资游戏、电竞等项目获得成功,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部分项目出现经营困难。此次执行可能源于某个项目的投资对赌协议或担保责任。与父亲面临的千亿级债务相比,1210万对王家或许只是“小目标”的零头,但信号意义重大:即便是王思聪这样拥有顶级资源的创业者,在资本退潮时同样要面对市场的残酷规则。这更像是新一代创业者从资本宠儿到成熟商人的成人礼。​

而王健林过去的24小时则更不容易:从“限高”到解禁的风波一日究竟又透露出怎样的信号?

就在王思聪被爆出来这1210万债务的前一天,王健林刚刚经历了一场“限高惊魂”。由于大连万达商管未能按时支付一笔欠款,上海法院向王健林发出限制消费令。但令人玩味的是,这项禁令在24小时内就被解除了。这出“一日游”戏码背后,可能是一场紧张的幕后博弈。或许是万达紧急调配资金支付了欠款,也可能是与债权人达成了新的还款协议。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法院对王健林“限高”容易,但要解决万达的根本问题却难。债权人更希望施压促使万达解决问题,而非真的让王健林无法乘坐飞机。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各方对万达问题的复杂心态:既不能让它倒下,又要逼它加快自救。​

万达的现状究竟如何了?自救还在继续:卖完“文旅”卖“商业”的断臂求生之路​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万达这些年的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是面对债务压力,其自救策略可谓壮士断腕。王健林已经先后出售了万达电影控股权和珠海万达商管控股权,最近又在洽谈出售旗下大型购物中心。这种“卖完儿子卖孙子”的做法,看似无奈,却是当前最现实的选择。万达的核心问题在于现金流无法覆盖到期债务。与银行谈判展期、出售资产回血、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万达的自救“三部曲”。但问题在于,优质资产越卖越少,而债务压力却不会因此减轻。更棘手的是,随着资产出售,万达的营收能力也在下降,这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次父子俩隔一天爆出来债务问题的背后,其实还是万达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局​

王家父子的麻烦看似独立,实则同根同源,都源于“高杠杆、高扩张”模式的后果。王健林用杠杆建造商业地产帝国,王思聪用杠杆进行投资布局。当流动性充裕时,这种模式能快速做大;一旦资金收紧,债务问题就会集中爆发。万达的案例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规模不等于安全,现金流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王健林曾经依靠“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理念崛起,但现在看来,稳健的财务结构才是企业穿越周期的保证。​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了:万达这个商业帝国,是彻底走向黄昏?还是能够浴火重生?​

其实王家父子的故事,仿佛也是商业周期的一个缩影,我之前多次和大家提到过周期这回事。从买遍全球到卖资产求生,从“国民老公”到被执行人,这种巨大的反差背后,是整个商业逻辑的变化。当高杠杆、高增长的时代结束,企业需要的是精细化运营和稳健的财务结构。万达能否完成自救,不仅关系到王家父子的命运,更将成为中国商业转型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在去杠杆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不禁要问:当“大而不倒”的神话破灭,企业家们该如何在规模与安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其实和我们很多普通人在高位买了房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你觉得如果是你的话,又会怎么处理呢?

来源:大都督陆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