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这条推送的丹麦人,估计心里咯噔一下:自家后院的天空,怎么就成了别人家的靶场。
“无人机又越界了?
”——昨晚刷到这条推送的丹麦人,估计心里咯噔一下:自家后院的天空,怎么就成了别人家的靶场。
别笑,哥本哈根郊外那架没挂弹的小飞机,飞得比外卖还低,雷达愣是半小时后才反应过来。
军方发言人憋了半天,只挤出一句“来源不明”。
翻译成人话:知道是谁,就是没法指名道姓。
俄罗斯把“不承认”玩成招牌,欧洲只能把“哑巴亏”当日常。
更闹心的是账单。
爱国者导弹一发抵得上一辆特斯拉,拿来打塑料壳无人机,跟用香槟浇花差不多。
北约刚结束的“空中警戒2023”演习,直接把德国、法国、北欧的防空系统捆在一起练手,明面上叫“协同”,背地里是抱团砍价——再这么烧下去,各国财政先崩盘。
欧盟干脆把防火墙升级成防盗门。10月5号通过的《关键实体韧性指令》,强制机场、电厂、天然气站统统装反无人机系统,预算一口气拉到23亿欧元。
说人话:以后去北欧出差,登机前可能要先看机场保安拿“干扰枪”对着天空扫一圈,别眨眼,那不是科幻片,是安检流程。
俄罗斯也没闲着。
最新卫星图里,塞瓦斯托波尔港一夜之间冒出12套“铠甲-S1”,像给黑海舰队戴了钢牙。10月8号一天击落三架乌克兰无人机,转头就在加里宁格勒测试新电子战系统,信号一开机,立陶宛铁路直接掉线,列车大面积晚点,乘客骂娘都找不着对象——GPS被干扰,手机地图集体罢工。
最惨的是拉脱维亚。10号晚上,天然气管道SCADA系统被远程“点穴”,阀门自己跳舞,压力飙升,值班工程师满手是汗把设备切手动。
同一天,爱沙尼亚塔林机场因为GPS干扰,飞机在空中转圈排队,地勤人员举牌子写“靠眼睛降落”,场面堪比二战老电影。
有人纳闷:打乌克兰就打,干嘛老顺手薅欧洲羊毛?
答案简单——便宜。
一架淘宝同款无人机改装成本不到两千美元,挂个干扰模块就能让百万欧元的防空系统原地加班,性价比堪比拼多多砍一刀。
欧洲越乱,国内厌战声越大,俄罗斯就能顺手给乌克兰“断援”,四两拨千斤。
当然,欧洲也开始耍“小聪明”。
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四国干脆拉了个小群,签《北欧防空一体化协议》,凑钱团购1000套便携式反无人机枪,2024年到位,实时空情共享从北极圈拉到波罗的海。
以后在芬兰打鸟,雷达可能先被挪威看到,跨国抓“机”,比抓小三还快。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俄军最近把商用无人机刷成民用色,飞起来跟送快递的没两样,光学识别直接抓瞎。
再加上电子战“烟雾弹”,干扰频段一天三换,工程师刚写好补丁,对面又升级,猫鼠游戏永动循环。
说到底,欧洲现在像被迫参加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前面是看不到的无人机,后面是烧不起的军费,旁边还有吃瓜群众嚷嚷“别援乌了,先管自家”。
可停又停不下来——拉脱维亚的天然气阀、立陶宛的火车、爱沙尼亚的飞机,全是日常刚需,总不能天天靠拔网线保命。
最黑色幽默的是,俄罗斯这波“花小钱办大事”反过来也坑了自己:加里宁格勒的电子战一开,自家渔民也找不到回港路,网上吐槽“普京把我们当耗材”。
战场内外,没人能全身而退。
所以,下次再看到“不明无人机”新闻,别急着滑走——那可能是你我钱包在天上飞。
导弹一响,黄金万两,烧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欧洲现在学精了:能干扰就不开火,能砍价就不单打。
只是,天空已经变成棋盘,谁都没法下桌。
来源:蔷花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