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至,丰收忙。当烟台招远的全国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滨州大地早已是硕果盈枝的图景。无棣古城的晒秋场景里,沾化冬枣的甜香与阳信鸭梨的脆爽交织,这抹丰收亮色的背后,藏着山东“三农”发展的务实答案。
秋分至,丰收忙。当烟台招远的全国主场活动拉开帷幕,滨州大地早已是硕果盈枝的图景。无棣古城的晒秋场景里,沾化冬枣的甜香与阳信鸭梨的脆爽交织,这抹丰收亮色的背后,藏着山东“三农”发展的务实答案。
丰收的底气,源于技术扎根田间。阳信县的“智慧农业大脑”正给出生动注解: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捕捉墒情数据,为农户精准推送灌溉方案,种粮大户张大哥的田地因此省下水肥30%、增产15%。邹平“田间学校”里,农业专家把课堂搬到地头,韩店镇农户李大姐学来的宽幅精播技术,让麦田亩产多出200多斤。山东以“科技兴农”为抓手,滨州用“地头课堂+智慧设备”的组合拳,印证了“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丰收的活力,来自机制创新破题。滨城区的农机合作社联盟整合500余台机械,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效率提升40%;博兴青年小王的稻蟹共生合作社,用“一水双收”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0元。这种“联盟抱团+生态种养”的探索,恰是山东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缩影,让小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
丰收的底色,系于农民主体地位。从潘家村村民无偿移树修通“民心路”,到秦皇台乡农民运动会上的欢腾景象,滨州的丰收节从不缺“农味”。正如山东丰收节“农民乐丰收”的定位,唯有让农民在技术推广中得实惠、在产业发展中增收益,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节日是窗口,更是起点。滨州的实践证明:把技术送到地头、把机制建在村头、把话语权交到农户手头,才是丰收最坚实的支撑。这或许就是山东给全国“三农”发展的启示。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