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山东,1-8月城镇新增就业91.2万人、超时序进度16.3个百分点的成绩单,既印证着民生保障的韧性,也折射出就业形势的复杂。作为经济大省、就业大省,山东当前仍面临就业总量压力、重点群体就业承压等挑战。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山东,1-8月城镇新增就业91.2万人、超时序进度16.3个百分点的成绩单,既印证着民生保障的韧性,也折射出就业形势的复杂。作为经济大省、就业大省,山东当前仍面临就业总量压力、重点群体就业承压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以13条增量政策为抓手,从援企、帮困、提技、优服四个维度精准发力,用政策“组合拳”为就业市场注入“强心剂”。
稳岗位,先稳企业“主引擎”。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企业就是稳就业。新政推出四大实招:对重点制造业、急需生活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重点群体,按个人社保缴费额25%给予补贴,直接减轻企业和劳动者负担;将外贸企业稳岗返还比例大幅提升,大型企业从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从60%提至90%,今年前8个月已发放稳岗返还15.3亿元,真金白银为企业“输血”;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企业最高授信5000万元、利率不超4%,前8个月已发放贷款185.6亿元,扶持20.1万个岗位;将家政服务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年龄上限提至63岁,消除政策覆盖盲点。这些政策既让企业“轻装上阵”,也让劳动者“安心上岗”。
保重点,为脆弱群体“兜底线”。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社会稳定,重点群体更要“一个都不能少”。针对失业人员,山东健全常住地失业登记制度,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前8个月失业人员再就业40.6万人、同比增长3.9%;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启动“鲁惠乐业”行动,从学业优惠到生活保障,全链条解决异地求职痛点;对创业群体,延续创业担保贷款续贷支持,让“创业梦”更有底气;对城乡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推广以工代赈,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吸纳就业,用“双手”换“收入”。这些举措既解了“燃眉急”,更谋了“长远路”。
提技能,让人岗匹配“更精准”。就业结构性矛盾,“痛”在技能与需求不对接。山东以“培训+赋能”破题: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就业技能培训后6个月内就业的群体额外加码,今年已开展补贴性培训30万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3.4亿元;推动企业在岗培训,用职工教育经费和补贴政策,助力员工适应产业升级和AI技术变革;为失业人员开设技工院校“绿色通道”,让他们快速掌握“一技之长”。从“被动找工作”到“主动有技能”,山东正用培训“钥匙”打开就业新空间。
优服务,让市场供需“更畅通”。就业服务是连接企业与劳动者的“桥梁”。山东聚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经营性机构力量,通过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等线上活动,以及小型化、专场化线下招聘,向高失业率城市和就业率偏低高校定向投放岗位。今年前8个月,全省人社部门已为11.4万家企业解决用工61.3万人次,用服务“精度”提升就业“效度”。
从“稳岗位”到“保重点”,从“提技能”到“优服务”,山东13条就业新政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聚焦痛点、精准滴灌。这些政策既有对企业成本的“减法”,也有对就业服务的“加法”,更有对民生底线的“乘法”。可以预见,随着政策配套、兑现、宣传的加速落地,“就业优先”的山东实践,必将为更多人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