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随着肝癌免疫治疗的普及,“激活自身免疫力抗癌”的理念逐渐被大众熟知,但在实际认知中,却滋生出不少“想当然”的想法:有人觉得“免疫治疗没副作用,比靶向药更安全”,有人认为“只要用了免疫药,就能长期带瘤生存”。那这些想法到底正不正确?
主持人:随着肝癌免疫治疗的普及,“激活自身免疫力抗癌” 的理念逐渐被大众熟知,但在实际认知中,却滋生出不少 “想当然” 的想法:有人觉得 “免疫治疗没副作用,比靶向药更安全”,有人认为 “只要用了免疫药,就能长期带瘤生存”。那这些想法到底正不正确?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孙璐做客演播室,和我们大家讲讲肝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孙老师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见面。我国是乙肝大国,肝癌发生率很高,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肝癌免疫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问题一:很多人认为 “免疫治疗靠激活自身免疫力抗癌,所以没有副作用”,这种认知是否正确?
这种认知是不正确的,目前,肝癌治疗在靶向、免疫治疗的带动下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特别是以 PD-1 单抗为主导的免疫治疗能让患者获益更持久,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大家也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免疫治疗自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那么在日常中,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反应呢?免疫治疗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机制是因为激活了免疫系统,引起免疫系统对于正常组织的识别和攻击。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免疫治疗开始,在任何时间段里,患者都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在停止治疗以后。但是总体来看,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还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的特征,很多不良反应都出现在治疗开始后的三个月以内。在免疫治疗中,最常受到影响的是皮肤,胃肠道,肺、肝和内分泌器官。当然,大家也不必太过害怕,因为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绝大部分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如果及时处理,并不会对患者对身体健康造成太大损伤。因此,建议使用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和家属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一般有疲惫、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以及皮肤或眼睛变黄,小便变黄等。如果患者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获得更好的抗癌效果。
问题二:既然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作用机制不同,是否意味着 “对靶向药耐药的患者,用免疫治疗一定有效”?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是当下肿瘤治疗的两个重要方向,不少病友通过各方面学习,听说了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人群用免疫治疗有效率低,甚至还有些认为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用免疫治疗会增加超进展风险,属于免疫治疗的禁忌人群,然而又有一部分病友看到一些案例觉得靶向药耐药后可以尝试免疫,总之就是众说纷纭。
那么对靶向药耐药的患者,用免疫治疗是否一定有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它们的机理,靶向药物,顾名思义,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和化疗的目的都是直接杀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比起化疗,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
免疫治疗针对的靶标不是肿瘤细胞,而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免疫药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依靠自身免疫机能杀灭肿瘤细胞。靶向药物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但靶向药物又有一个通病,往往一定时间后便会出现耐药,这时就需要重新换药,靶向治疗极少出现单药长期存活或治愈。而目前免疫治疗最大的问题是有效率不高,只有10%-20%,但与靶向药物相比,免疫治疗虽然起效较慢,一旦起效,患者往往会长期受益,甚至有一小部分患者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因此对靶向药耐药的患者,用免疫治疗不一定有效,但仍建议大家勇于尝试,可能会长期收益。
问题三:部分患者觉得 “免疫治疗起效越慢,说明疗效越好”,这种将 “起效速度” 与 “疗效强弱” 直接挂钩的想法,是否存在误区?
是存在一定误区的。靶向治疗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的特定靶点,因此往往起效较快。如果有效,通常在几周内,甚至几天内可以看到肿瘤体积缩小,或者肿瘤标记物减少,但不同靶向药的起效时间存在差异。相较而言,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间接杀死肿瘤细胞,因此起效时间要慢得多也更复杂,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3个月以后才开始见效。因此,建议患者每8-10周复查一次肿瘤部位的CT或MRI,判断治疗效果;刚开始治疗时可能出现肿瘤的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需要在治疗4-6周时评估病情是“假性进展”还是“超进展”。
问题四:有人听说 “免疫治疗能实现长期带瘤生存”,便认为 “只要用上免疫药,就不用再考虑其他治疗”,这种 “单一依赖免疫治疗” 的观念为何不可取?
我们知道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相比,免疫治疗不仅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更有望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持久控制,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一旦起效,便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长拖尾”效应。免疫治疗之所以能产生“长拖尾”效应,源于其作用机制的根本差异。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主要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然而,这些方法往往缺乏针对性,不仅会伤害到正常细胞,还可能引起肿瘤的耐药性。相比之下,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或恢复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当免疫系统被有效激活后,它可以持续监视体内环境,及时清除新生的肿瘤细胞,从而为患者提供长期的保护。在众多免疫治疗药物中,PD-1抑制剂的表现尤为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患者的免疫系统与药物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也依赖于个体的免疫状态和肿瘤特性,并不能单一依赖免疫治疗。因此,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免疫治疗,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五:不少人觉得 “肝功能差的肝癌患者,用免疫治疗比靶向药更安全”,但免疫治疗是否真的对肝脏没有负担?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突破,目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此类药物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免疫相关性肝损伤,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保护肝脏功能至关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识别这些“低危”患者呢,如果在发生肝损伤的时候仅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和胆管酶正常,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者白蛋白降低,也没有乏力、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同时排除其他器官(如肠道、肺、甲状腺等)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我们就可以监测肝功能,如果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普通保肝药物即可。当然如果患者肝功能进一步恶化,或者在诊断肝损伤时同时伴有胆汁淤积、凝血异常、乏力这些“高危”因素,则需要考虑启动激素治疗。免疫性肝损伤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监测肝功能,出现症状及时沟通,无需过度焦虑。通过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安全度过这一关卡,继续抗癌治疗。
问题六:部分患者听说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效果更好”,便主动要求 “必须联合用药”,但 “联合治疗” 是否适合所有患者?
我国肝癌患者普遍合并乙肝、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治疗前需明确患者肝硬化程度(如Child-Pugh分级),尤其需关注失代偿期患者的用药风险——此类患者肝功能储备显著下降,若盲目使用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治疗方案,可能加剧肝脏负担,甚至诱发肝衰竭。因此,临床医生需根据Child-Pugh分级结果,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及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性。其次,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是核心挑战。肝癌治疗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情况)、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及药物可及性,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虽能显著改善预后,但其高昂费用可能超出部分患者的支付能力;而某些靶向药物对特定基因表型的敏感性差异,亦需通过精准检测指导用药选择,所以并非联合治疗适合所有患者。
问题七:有人觉得 “免疫治疗耐药后,就没有其他免疫方案可用了”,这种 “一次耐药即终身放弃免疫治疗” 的观念是否正确?
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免疫治疗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了癌细胞识别、癌细胞免疫浸润和杀死癌细胞等多个步骤。其中无论哪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免疫治疗效果变差。那么应对免疫治疗耐药有什么方案呢?首先可以与放化疗相联合,放疗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DNA来杀伤细胞,也可以通过产生原位肿瘤疫苗来改变肿瘤微环境、诱导免疫激活、引发抗肿瘤反应,并诱导非照射区域的肿瘤消退。其次可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研究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再次可与其他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近年对新型免疫检查点及其配体进行阻断的研究在持续进行中。目前,肿瘤免疫耐药后的治疗策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方案。相信随着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免疫耐药的问题也必将被解决。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孙老师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讲解,大家了解到肝癌免疫治疗的误区,大多源于对 “免疫机制” 的片面解读、对 “疗效数据” 的过度期待,以及对 “个体差异” 的忽视。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帮助患者与家属跳出 “非黑即白” 的认知陷阱,在面对治疗选择时,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焦虑。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健康大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