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皖新闻讯“哇,这个红薯好大呀”“土里还有许多昆虫呢”“扁豆还有紫色的啊”……9月26日上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南校小学部晴耕雨织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教学楼楼顶的“玫瑰农场”,开展了一堂充满泥土气息的劳动教育实践课。
大皖新闻讯“哇,这个红薯好大呀”“土里还有许多昆虫呢”“扁豆还有紫色的啊”……9月26日上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南校小学部晴耕雨织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教学楼楼顶的“玫瑰农场”,开展了一堂充满泥土气息的劳动教育实践课。
同学们在楼顶农场挖红薯
屋顶农场大丰收 学子体验秋收喜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连日的秋雨让农场里的土壤变得松软,也让“喝”饱水的作物长势更加喜人。紫色的茄子、红艳艳的辣椒点缀在绿色的枝叶间;一畦畦新播种的小白菜、白萝卜、青蒜冒出嫩绿的新苗;丝瓜藤蔓爬满墙头,几只留作瓜蒌的老丝瓜硕大无比;香甜水嫩的红薯隐藏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红薯藤下,蓄着劲儿在长个儿……同学们对农场的各种植物充满好奇。该校科学老师胡家培一边带着同学们认识农场的作物,一边讲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来到红薯地前,看着茂密的藤蔓,学生们无从下手。“先翻开红薯藤,找到红薯根,从边缘先慢慢开始挖……”胡家培老师讲解完拔红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后,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同学们小心翼翼地铲开泥土,一个个大红薯全露出来了。四(1)班的张天怡捧着刚挖出来的红薯,小手上还沾着泥土,笑得格外开心:“这红薯又大又圆,红彤彤的,我要带回家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同学准备给农场里的作物浇水。(资料照片)
“以前总在对面爷爷奶奶家楼上望着这片‘空中菜园’,看着大哥哥大姐姐浇水、种菜,特别羡慕!现在我四年级了,终于能自己动手啦!”四(5)班的水淼眼里满是兴奋。和她一样期待已久的还有三(1)班的张羽辰,“我盼着长大就能来这儿种蔬菜,现在终于能亲手种下种子,等着收获自己的瓜果啦!”四(3)班的穆奕涵刚和小伙伴们摘完一捧辣椒:“那些红艳艳、绿油油的辣椒在眼前晃,轻轻摘下来的时候,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尽管手上、鞋子上都沾上了泥土,但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乐开了怀。
据了解,这片位于校园教学楼顶层的农场是该校科普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占地约2000平方米。农场根据不同季节轮种着青菜、萝卜、西瓜、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成为学生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户外课堂。
以劳动为载体 教育回归“手脑心”本源
“玫瑰农场主要承载着两项重要活动。”据胡家培老师介绍,一方面,这里是科学课的“室外课堂”,比如课程里的种植凤仙花内容,学生能亲眼观察到凤仙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变成直观感受;另一方面,这里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地,种植茄子、辣椒、毛豆、红薯等作物的过程,能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同学们在楼顶农场学习课本里种植凤仙花的内容。(资料照片)
据了解,学校依托“玫瑰农场”科普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学科化,内容综合化”的实践探索,构建起劳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南校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岩看来,劳动课的意义绝非简单地让学生“动动手”,应该有学科融合,更应该是生动的德育课。通过劳动教育、五育并举,让教育回归“手脑心”合一的本源,传授技能,培养健全人格、唤醒创造热情,为培养未来社会负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皖新闻记者 林丽萍 见习记者 尚雅婷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