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日,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传来好消息,来自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通讯员 何资源
这两日,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传来好消息,来自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次大赛以“新时代•新变化——时潮奔涌,青春不凡”为主题,吸引来自全国1093所高校学生积极参赛,创作作品6915件。经过为期9个月的校赛、省赛评选,最终来自120所高校的120份作品进入全国现场交流环节。
本次科传学院参赛的作品由英语专业2022级张瑞琦、杨静雯、王秋越、张鑫炎以及2023级尹梦宇五位学生共同创作,凭借独特的创意视角与流利的英文表达,在河南省复赛中勇夺特等奖,还代表河南进军全国总决赛,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该校教师王欣欣与孟宇鸿同时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扎根语言 领略文化
跨年级团队斩获“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一等奖,这是科传学院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荣誉背后,是团队成员对语言的深耕、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不懈坚持。
团队作品将镜头对准了开封本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都面塑。她们坦言,宋都面塑主题的确定是当时一位团队成员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相关的工作室,经过团队成员的商议确定该主题。随后立刻联系了工作室,亲自体验了宋都面塑,进行视频拍摄制作。
“我们选择的大赛主题是‘观当下’,聚焦平凡人物身上的不凡故事。最初我们其实差点‘跑题’,过于侧重非遗本身。”团队核心成员张瑞琦回忆道。在指导老师王欣欣、孟宇鸿的及时点拨下,团队才重新将叙事核心拉回到“人”本身,着重刻画非遗传承人的选择与坚守。
为了确保故事能被国际受众真正听懂并共情,团队在语言转换上下足了功夫。“我们不是简单依赖AI翻译。”团队成员解释道,“我们先精心打磨中文文案,再用AI辅助,在此基础上尝试更精彩的翻译表达。最后反复调整成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地道表达。”甚至连中文字幕不加标点这样的细节,团队也通过研究往届优秀比赛作品进行了优化,力求专业、规范。这种对语言细节的执着和对跨文化传播规律的尊重,也是他们作品能够打动评委与受众的原因之一。
迎难而上 笃行破局
从校赛、省赛特等奖到跻身国赛全国一等奖,团队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视频制作过程和对PPT细节的反复打磨。
“一个六分钟的视频,改动一帧画面,整个音轨和字幕都可能要重新调整,这个过程前后要经历不下三四十遍的调整。”负责剪辑的团队成员介绍,时间紧、任务重,在备战国赛期间,现场展示环节的PPT更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修改。
团队成员王秋越回忆,“当时真的感觉压力很大,我们真的是硬着头皮去做。”在国赛展示的前一天,她们还在不断改进和优化PPT排版和内容,以求精益求精。负责最后演讲展示环节的团队成员张瑞琦更是在前往国赛现场的路上背、酒店背,大家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能让作品在最终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在国赛现场,面对武汉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强劲对手,张瑞琦自信表示,“去就是为了争特等奖的,虽然最后有些小失落,但我们拼尽了全力,每一步都没有松懈。”
保持热爱 砥砺前行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团队成员付出的最好回报,也为她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规划照亮了新的航向。张瑞琦表示,这次比赛让她坚信,外语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她们也表示,“英语+”具有无限可能,在此次比赛中大家提升的不只是翻译能力,还有脚本策划、视频剪辑、镜头拍摄等专业外综合素养的能力。
对于大三的尹梦宇来说,这次与学姐们的“强强联合”,则是一次视野的开阔。作为被指导老师“挖掘”出的配音主力,她说:“能和如此优秀的学姐们合作,我学到了太多。不仅是专业技能,还有她们面对压力时的坚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次比赛也激励着她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里,更加努力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她们寄语未来想参加此类比赛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敢于“跨学科合作”,汇聚不同专业的优势。同时,时刻牢记作品的受众是国际群体,不能让自己的文化门槛过高,要把高大上的东西“落地”,转化成世界能懂的语言,先让他们理解,才能让他们共情。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