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在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00后何义灵摩拳擦掌,带来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紧跟时事热点的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思想火花”。这位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应届毕业生,今年成为一名高中思政课老师。而他这份志向的萌
不久前,在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00后何义灵摩拳擦掌,带来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紧跟时事热点的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思想火花”。这位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应届毕业生,今年成为一名高中思政课老师。而他这份志向的萌发与生长,离不开一支“红笔”。这支笔正是汉师的“红笔网友俱乐部”。(9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何义灵把网评融入课堂,学生许洁从“写作小白”成长为评论编辑,华中师大的杨睿华借助时评训练夯实理论根基……这些青春蜕变的背后,都有“红笔”的身影。十一年来,“红笔网友俱乐部”始终秉持“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信念,用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字搭建起思政教育的新舞台,让那些“短、平、快、暖”的评论,从纸面走进心里,从校园传向社会。这支“红笔”,正以其独特的方式,点亮青年与时代同行的成长道路。
长期以来,思政课容易给人“高高在上”的印象,学生不爱听、听不进,成为不少教师面临的难题。而“红笔”的出现,恰恰打破了这层隔阂。创始人胡文江一直倡导“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拒绝空泛的说教,转而聚焦时事热点、红色文化与青年关切。从广播评论《今天,我们谈一谈爱国》,到结合革命老区实践的党史时评,每篇文章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让思政教育从“讲大道理”变为“聊身边事”。
一位学生说,自己学会了把个人思考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审视。这正是“红笔”的育人智慧:不追求死记硬背,而是引导青年用理性眼光看待现实。面对热点,不再人云亦云;谈论家国,不再空喊口号。这种“以评促思、以小见大”的方式,让思政课真正“活”了起来,也让思想的种子,在贴近生活的表达中悄然生长。
“红笔”的另一重魅力,在于它改变了传统思政课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转向“师生共学、思想共燃”的双向奔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胡文江带领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邀请专家授课、开发多元作品,成为思政实践的“点火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从写作者成长为编辑,从听众变为传播者:许洁的成长、何义灵的教学尝试,都是青年从“被照亮”到“主动发光”的生动例证。
这种角色的转变,让思政教育有了真正的共鸣。当学生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后写下时评,文字自然带着温度;当师生一起探讨社会热点,课堂就成了思想碰撞的磁场。正如汉师校长肖德所言,师生站在了“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一战线”。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让思想的火苗在互动中越烧越旺。
“红笔”的影响,早已不限于一所高校。从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发课程,引入“叙事系统理论”赋能时评写作,到推出短视频、漫评等多元作品,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从学生作品荣获全省“网络宣传好作品奖”,到“红笔”模式成为省部级课题研究对象,这支笔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可复制、可传播的育人理念。
更难能可贵的是,“红笔”培养的不仅是能写的学生,更是有思想、有担当的行动者。何义灵把时评带进中学课堂,让火种延续;杨睿华以评论训练所获得的思辨力,深耕理论探索。走出校园的“红笔人”,如同星星之火,将理性精神与社会责任带入更多领域,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更远的地方。
一支红笔,写的是评论,传递的是价值,培育的是一代新青年。汉江师范学院的实践告诉我们,思政教育可以不高冷、不枯燥。用青年的话语,双向的互动,开放的姿态,就能让思想之火生生不息。当更多教育者愿意拿起这样的“红笔”,当更多青年主动成为光的传递者,思政育人,自能在时代土壤中扎根生长,照亮前路。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