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阳人往日去宜城得掐着表算路程,如今一杯奶茶都没喝完,车还没晃够就到站,高铁这把“神速快进键”直接安排上了。新线一通,襄阳摇身就把“县县通高铁”的招牌挂满门面,谁还敢说偏远?
襄阳人往日去宜城得掐着表算路程,如今一杯奶茶都没喝完,车还没晃够就到站,高铁这把“神速快进键”直接安排上了。新线一通,襄阳摇身就把“县县通高铁”的招牌挂满门面,谁还敢说偏远?
早上七点,宜城菜市场的吆喝声刚起,一群穿着荧光背心的站务小哥已经把月台拖得锃亮;襄阳东那头,G6855次列车像刚做完热身的短跑运动员,车头一抖,整个车站的空气都带了点蒸汽朋克味儿。别急着看表,因为真正扬起尘土的时间要到十一点三十分——它会在那一刻蹿出去,效率感扑面而来。
别看全线只有一百一十六多公里,设计时速飚到三百五,车窗外的风景还没来得及说“你好”就挥手再见。最先招呼它的站点,是刚刷出存在感的宜城站,崭新的站房还带着油漆味儿,站台两侧摆满了蓝底白字的欢迎横幅,像等自家孩子考完试的家长,笑得见牙不见眼。过了宜城,再往南一压弯,不到半小时,荆门西站就收到一条“我到了”的短信,这趟旅程比追剧点开跳过片头还快。
有人吐槽,短短十三分钟就把襄阳和宜城连了根绳,好像从客厅走到阳台。可别小瞧这十三分钟——它让襄阳人的朋友圈从“七省通衢”升级到“十五分钟生活圈”,坐在车厢里刷两条视频,抬头就能下车,速度堪比外卖骑手。
除了速度,这条线还讲究排场。平常日子,最高二十六趟跨线动车组把时刻表排得比牙缝还密;赶上节假日,调度大叔再加班,把车次像麻花一样拧紧,一拨又一拨的“白色巨龙”掠过田野,稻谷都被风压得点头示意。
襄阳东站此刻跟“米”字形枢纽玩起几何游戏。武西、郑渝、呼南三条大动脉在这里凑成一道交叉题,襄荆高铁就是那最后一笔勾勒,把整个“米”字画得圆润饱满。自打二零一九年汉十高铁把枣阳站、谷城北站拉进快车时代,二零二二年郑渝高铁又把南漳、保康点亮,如今宜城补上缺口,“县县通高铁”的拼图彻底拼好,襄阳人忍了好多年的“半拉子”心事终于翻篇。
荆门西站那边也没闲着,候车大厅里挂着块超大LED,滚动播报下一站荆州五十五分钟、宜昌一小时五十。原本得煎熬在高速公路、晃在大巴座椅上的时间,现在用来在车上打哈欠、发呆、翻杂志,全程稳得像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
沿线的风景倒不怕被“秒过”。子弹头疾驰一走,田地的绿色、湖面的闪光、丘陵的皱褶混成一幅流动画布,拍视频的旅客发现按快门还真得抢点儿秒:早按晚按都只拍到一道残影。车内广播不紧不慢地报站名,播音员声音甜到掉渣:“下车旅客请提前做好准备,列车即将到达——”,这话还没说完两遍,车就稳稳停住,听众禁不住怀疑是不是录音带被按了快进。
说完速度,再瞧班次。排班小组把动车发往东南沿海,厦门北、杭州西、温州南正排队等候。一旦档期敲定,襄阳东站日均客流冲破五万就跟吃了火锅底料似的,全身热辣。车站显示屏上的可达城市飙到一百七十多个,漫天航线一样的车次编号把旅客看得眼睛打结。
跑快车的是铁路,搭热舞台的是湖北首条高铁环线。这条环线由襄荆、荆荆、汉宜、汉十四条线路拧成“圈”,武汉、孝感、随州、襄阳、荆门、荆州、潜江、仙桃、天门九个城市一把串联,地图上像有人用粗黑记号笔给湖北系了一条腰带,一步跨出门就能接到另一个城市的“邀请函”。
让我们倒带回到通车前夜。宜城站站台灯火通明,检修人员像参加高考复读班的老师,一遍遍核对电路、信号、轨缝;车底“咣咣”敲击声,犹如调音师给乐队踩点。凌晨两点,最后一份数据资料装进档案袋,他们对着新车站门匾比了个“OK”,还没走远,晨雾就慢慢升起,一场史无前例的“速度秀”只等阳光打板。
换个时间格子:二零一九年冬天,汉十高铁刚开跑,襄阳人以为自己已站在风口。三年后,郑渝高铁让目光朝西再拉伸一点,高铁网像蜘蛛拉丝,层层叠叠。再往前拨盘,两千年前的汉水商旅靠木舟逆流而上,货物倒腾七八天才到襄阳城墙脚下;如今三百五的时速把古老水道改写成“秒传”游戏。时间轴打乱割裂,却能让过去与现在对话,古城楼上的夕阳摇摇乎乎,仿佛挥手给列车递上祝福。
车厢里永远不缺首乘旅客。张大妈一手提着自家腊面,一手拿着手机拍窗外,“咦?还没来得及坐下就要下车喽。”小伙子李工刷着电子车票说,“我才咬一口车站买的热干面就到宜城,一口汤都没喝!”大家哈哈笑成一片,笑声盖过车轮与钢轨摩擦的嚓嚓声,连列车员都偷拍了一段做留念。
快轨道带来另一幕:襄阳郊区那排旧砖房在下午四点被拆完,夜晚十点新站前广场灯柱一次性点亮,一座城市升级像给电脑换固态硬盘,读写速度肉眼可见。一条高铁线只是铺了条路,真正精彩的是各站之间跳动的烟火气——不过这话咱不展开,免得跑题。
线路数据再复盘几条:全线两座既有站加一座新站,长一百一十六点二三公里,轨道梁板按高标准压制;通信信号站、变电所、综合控制中心各就各位,一旦列车驶过,控制屏上一抹绿光从北到南扫过去,像打通武侠小说里的任督二脉。
襄阳东站正值早高峰,检票口的闸机闪红闪绿,旅客刷身份证如同闯关,一秒钟嘟嘟几声。站长例会定在大厅旁边小会议室,墙上线路图已换最新版,红色突出线条标注襄荆高铁,旁边贴条便利贴:今日运转检查通过。会议散场,站长抻个懒腰,看着窗外那道白影远去,嘴角勾了下,像是给自己点了个“赞”。
说几句通车当天的小插曲:有位摄影爱好者在宜城站天桥架好三脚架,却被高铁风压得镜头抖个不停;他干脆把快门速度调到一千分之一秒,勉强捕捉列车尾灯。另边厢,一位列车机械师误把咖啡放在桌边,列车启动瞬间咖啡溅出半杯,他皱眉低声感叹,“这速度,咖啡也得绑安全带”。
襄荆高铁的存在,让途经城市的地理概念被刷新。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得加一句“近邻不如隔壁站”。往日同事开车出差,导航写三个小时,如今坐高铁去谈业务,上午签约完,下午还能按时回家陪娃写作业。有人将这称作“窗口压缩”,但别忙给它贴名头,今天不聊意义,只看速度和站牌闪烁就好。
夜幕降临,最后一班车稳稳停在襄阳东检修库,机务段师傅举起探照灯围着车头慢慢转圈,光柱投在银白色车身上,好像给它披上盔甲。他们把列车编号记录在本子上,日期写着“9月28日”,旁边加了个小圆圈,算是一份低调的纪念。温度下降,月亮爬高,闸机关停,站内喇叭播放的候车音乐也终于静音,一条刚开张的高铁线在漆黑天空下闪着微光,像一道细长的新月。
通宵的调度室灯火通明,值班员眯着眼看监控,确认襄荆高铁区段信号全绿,才把椅子往后拉半步,伸懒腰。电脑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线路图更新成功。他瞄一眼,鼠标点了保存。襄阳、宜城、荆门的名字在屏幕上连成一线,像三颗刚涂完亮油的钉子,把这段高铁牢牢钉进新的交通蓝图里。
清晨五点,雾气打湿站台边栏杆,第一列空载动车缓缓滑出检修库,驶向早班客运任务。引擎轻鸣,轨道发出清脆回响,灰白天光里,襄荆高铁的第二天已经拉开帷幕。速度依旧,站名依旧,人们的步伐却被重新标定——只需几分钟,他们就能跨过以往要花去半天的距离。列车风驰电掣,云彩在窗外翻滚,与新一天的阳光撞个满怀。
来源:晓萌知言